網購“手工食品”真的安全又健康嗎?
近來,號稱純手工、無添加的食品越來越緊俏,私房、手作——這些名頭仿佛光環附體,讓平凡食物有了不凡出身。純天然真的那麼好?無添加就等於健康?是真厲害還是真忽悠?
經常瀏覽微信朋友圈的網友不難發現,最近幾年來,通過微信朋友圈兜售各種“私房美食”“手工美食”的人越來越多了。而在這些網絡商家的宣傳語中,無不強調“良心品質”“手工製作”“傳統工藝”等等,言外之意,他們售賣的這些食品,都是采用傳統工藝,通過手工製作的,以此與機器生產的流水線產品區別開來,以突顯自身的味道純正、口感地道。
而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也認為凡是手工製作的食品,都要比機器生產的食品來得更加地道、正宗,所以寧願多花錢,也願意購買品嚐。於是買賣雙方一拍即合,最終讓網絡上的各種“手工美食”持續火爆。可冷靜下來想想,無論商家把自己的商品誇得如何天花亂墜,都隻是一麵之詞,可信度有多高?退一步講,即便商家說的都是真的,手工食品真的像商家所強調的那樣純天然、無添加嗎?或者說純天然、無添加就真的更營養更健康更安全嗎?
在食品領域的專家學者看來,以上這些問題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而網絡上所謂的“手工食品”,更多時候隻是一個營銷噱頭,部分消費者對“手工食品”的追捧,消費的也往往隻是某種情懷,花了大價錢未必就能買到合格的食品,一些手工食品甚至連基本的健康和安全都做不到,消費者過於迷信,隻會導致過猶不及的後果,並不可取。
之所以這麼說,是有科學依據的。其一,商家宣傳的所謂“無添加”“零添加”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畢竟食用鹽中有抗結晶劑、食用油中有抗氧化劑、醋裏有防腐劑,而這些都是製作大多數食品所必須用到的原料,那麼商家宣稱“絕對無添加”,就成了一種忽悠,除非他們自己曬鹽釀醋,但這顯然不太可能。其次,這些朋友圈裏的“手工美食”,都是在自家廚房或小作坊生產製作的,製作者的健康狀況無法保障,製作過程的衛生安全同樣沒有保障,同時原料的儲存、食品的運輸等等,都脫離了政府監管,可以說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安全問題,最終生產出來的食品,又如何保障安全可靠?
我們不反對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售賣“手工食品”,但這樣的食品,應該盡快被納入法律和製度的監管之內,讓其有標準可依,有規矩可循,合乎國家法律和規範。比如生產場所要設計合理,達到食品生產場所的衛生標準;食品的原料要做到可追溯;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儲藏運輸要注意控製條件,並遵循保質期等。如果像現在這樣,隻是在販賣概念和情懷,最終必然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也讓真正的傳統民間美食無法做大做強,無法被更多消費者所品嚐到。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7)世界杯賽程預測 治理:挖根去皮方得實質效果
- (2014-06-17)搞好世界杯賽程預測 農產品生產是關鍵
- (2014-06-17)農村世界杯賽程預測 還得從根上治
- (2014-06-17)世界杯賽程預測 別把監管當救命稻草
- (2014-06-25)評論:為網絡食品交易平台戴上“緊箍咒”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