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菌,中國夢
—訪江蘇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曙光
□ 夏薇 本刊記者
國內益生菌市場的發展不斷成熟,在國內益生菌企業“異軍突起”的過程中,江蘇微康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
□ 夏薇 本刊記者
江蘇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方曙光
近年來,益生菌作為營養健康領域內的一大熱點,其行業內的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在國際益生菌市場發展如火如荼的同時,國內益生菌市場也在基礎研究、成品應用和市場開發等發麵取得了不俗成績。FIA 2017期間,本刊記者采訪了江蘇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康”)董事長方曙光博士,並請他就國內益生菌行業的研究現狀作出相關介紹。
記者:請您首先介紹一下江蘇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背景與企業現狀。
方曙光:微康正式成立於2013年7月,在成立之前的5~6年間,我們做了一係列的基礎準備工作。微康是一家整合了資本、行業內領軍人才、專業技術人員等資源,專業從事益生菌及其衍生物的研究、開發、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微康主要為食品、保健品、醫藥、農業等行業提供益生菌菌粉及其衍生物,以及ODM/OEM解決方案。自2013年成立後,微康不斷拓寬自身業務範圍,並於2015年開始正式銷售產品。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微康在行業內已經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成績。
記者:作為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益生菌企業,本次展會,微康給現場觀眾帶來了怎樣的驚喜?貴公司的產品優勢表現在哪些方麵?
方曙光:本次微康帶來了自主研發的新產品,它對於常見的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三高”等都有一定幫助。與市場上同類產品相比,微康自主研發出的專利菌種,我認為這就是最大的優勢。眾所周知,一直以來益生菌產業的尖端技術被國外壟斷,國內市場很難取得大的突破。現在,中國擁有了自主研究的益生菌,這就是最大的亮點。其次,微康通過提供良好的服務與優質的產品獲得用戶信任,我們的服務響應非常迅速,產品儲量比較充足,相對市場上平均時間的3~6個月,供貨時間要短許多。
微康 的用戶分為兩大類企業。第一類企業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類公司,他們有很好的銷售渠道、平台,但是該類企業對於益生菌以及益生菌解決方案並不十分熟悉,而微康會根據用戶群的特點,例如中老年、嬰幼兒、白領、特定年齡層的女性等;針對不同的訴求功能,例如血糖、“三高”……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甚至會為其進行代工生產。第二類企業例如酸奶、乳酸菌飲料類企業,我們會提供該類公司所需要的不同風味的產品解決方案同時輸出發酵菌種。
記者:本次展會正式宣布“微康益生菌研究院”成立,請簡述其功能及意義。
方曙光:益生菌市場日漸火熱,但是其門檻很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行業的發展。如今的益生菌產業並沒有形成一套相對完備的係統,因此微康決定成立一所“微康益生菌研究院”,希望能對益生菌的研究有進一步的擴展,涵蓋益生菌菌種選擇、菌株開放、生物學特性、臨床、應用解決方案等各方麵的一係列研究。我認為這不僅僅是微康益生菌研究院,也是中國企業自己的益生菌研究院,對我們國家未來的益生菌研究也有重要影響。
記者:微康作為民族益生菌產業領導者,至今取得了哪些耀眼的成績?作出了什麼貢獻?
方曙光:在益生菌行業,微康擁有經驗豐富且頗有聲望的技術人員和專家,其中多人被評為吳江區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和領軍人才、蘇州市姑蘇人才、江蘇省雙創人才等。微康擁有儲存量超過3000株益生菌菌種的資源庫,目前已申請30多項發明專利,已授權7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數10篇科研類論文。目前,公司已與南京工業大學、江南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建立了聯合實驗室,被授予蘇州市益生菌及衍生物製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年,公司承擔“腸道微生態調控技術研究和營養健康食品創製及產業化”子項目,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活性乳雙歧杆菌”等產品獲得“高新技術產品”稱號;獲得“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省雙創人才企業”認定。
作為自主產權民族益生菌企業的代表,微康自創了一條產品生產線,並不斷挖掘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益生菌菌種,從中國健康人群體內以及中國代表性的發酵食品內部不斷進行篩選、分離出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這是中國人自主研發、適合中國人腸胃特點的菌株。
記者:您對國內益生菌行業的未來有何展望?
方曙光:在國際市場上,益生菌是發展成熟的產業,而目前的國內市場,益生菌的發展可以說相對遲緩。在大眾眼中,現在的益生菌行業與高端保健品掛鉤,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益生菌可以成為一種快銷產品,類似於大家所熟悉的維生素和鈣片。考慮到中國龐大的消費人群和巨大的消費潛力,我相信,益生菌一定可以成為消費者可以接受的膳食補充劑。對於微康自身來說,我們將繼續秉承“工匠精神”的原則,踐行“民族菌、中國夢”的宏偉使命,對自身,我們堅持做好研發和技術,對客戶,我們保證良好服務,提供優質產品,聚焦微生態,立足大健康,全麵致力於人類健康與環境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8)中國古代的方便食品 可食用的“備胎”
- (2014-08-13)中國燕窩品牌現狀不容樂觀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