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製品中致病菌的檢測與熒光定量PCR方法
檢測肉製品中的致病菌是保障肉製品質量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爆發的有效手段。PCR技術作為一種同時檢測多種病原菌的技術,是檢測肉製品中致病菌的重要手段。此次主題由劉磊老師對肉製品致病菌的各種知識和熒光定量PCR方法進行講解。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危害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據不完全統計,約66%的食源性疾病由食源性微生物引起。據WHO(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有數十億人發生食源性疾病,每年美國大約有7600萬人患食源性疾病。
微生物種類主要分為兩類,其一為致腐性微生物,如蠟樣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大腸杆菌、變形杆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微球菌、真菌等,其二是致病性微生物,如李斯特菌、沙門氏菌、誌賀氏菌、致病性大腸杆菌、鏈球菌、空腸彎曲菌、副溶血弧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肉製品是人體中微生物的一大重要來源。肉製品中的微生物的主要有三方麵來源—動物本身由於疾病或者創傷感染引入;屠宰、分割過程中引入的(水、腸道、呼吸道、工具、操作人員、空氣,鼠類及蠅蟲等);製作過程中由配料帶入。
致病菌限量標準及GB檢測方法
我國關於致病菌的限量標準以國家標準(GB)為主,主要包括GB 4789(檢測方法)、GB 29921(致病菌限量標準)、產品標準、衛生規範GB 14811和接觸材料標準。除此之外,還有相關的行業標準(SN)、農業部標準(NY)和地方標準(DB)。肉製品中的國家標準詳見表1,肉製品中致病菌的相應標準如表2所示。
食源性致病菌檢測方法及其選擇使用
圖1以沙門氏菌為例,解釋了食源性致病菌的大致檢測流程。
食源性致病菌的檢測方法大致可分為三類,即培養法、免疫法、PCR。培養法是致病菌檢測行業的金標準,但是比較繁瑣,並且檢測周期長,同時要求新鮮樣本;免疫法同樣是行業金標準,但是檢測結果存在人為差異;使用PCR方法具有非特異性幹擾的特點,並且檢測靈敏度很高。不同的檢測需求各自適應著三種檢測方法,而每種檢測方法也有著選用的適合條件。檢測方法的選取大致需要考慮四點,第一,檢測樣品:檢測方法均具有一定的適用範圍,例如檢測諾如病毒的ELISA試劑盒適用範圍為糞便、製定為檢測蔬菜的行標則不適用;又如在沙門氏菌檢驗中低菌量樣品可以一步增菌。第二,檢測項目:例如,致瀉性大腸杆菌適宜采用PCR方法檢驗,金葡腸毒素則適合采用免疫方法檢測。第三,樣品數量:檢測樣品數量大、建議采用免疫學方法,例如ELISA。第四,實驗室預算:預算少,可以采用不需要儀器的免疫學方法或者恒溫PCR方法。
MF熒光定量PCR產品
實時熒光PCR是在PCR反應體係中加入熒光基團,利用熒光信號累積實現實時監測整個PCR進程,並對起始模板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而普通PCR則是借助DNA電泳對擴增反應的終產物進行半定量及定性分析。實時熒光PCR與普通RT-PCR相比,優勢在於實時監測(在對數擴增期)而不是重點檢測,且其靈敏度更高,需要樣品也較少,特異性高,還能夠精確定量。此外,實時熒光PCR無需接觸EB等有害物質,檢測過程在密閉的反應管中進行,可以減少對環境中氣溶膠的汙染,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就操作流程而言,MF熒光定量PCR產品操作可分為六步—取樣、樣品前處理、核酸提取(5min)、反應體係配置(預製型)、擴增檢測(1.5~2h)、結果判斷。從產品優點看,MF熒光定量PCR也有六大優勢:第一、結果精確:采用獨特且高度保守等基因靶序列檢測,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可達到10~100CFU/ML。第二、操作便捷:一次加樣、檢測,減少人為誤差。第三、檢測快速:整個擴增、檢測時間1.5~2h。第四、降低汙染:封閉的體係中完成擴增和實時測定,大大降低了汙染的可能性。第五、精準的控溫係統:先進的熱電製冷技術,保證超高熱循環係統加熱,製冷迅速、穩定,多溫度控製。第六、試劑盒通用性強:適用於多種熒光定量PCR儀,不同探針和引物組合。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危害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據不完全統計,約66%的食源性疾病由食源性微生物引起。據WHO(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有數十億人發生食源性疾病,每年美國大約有7600萬人患食源性疾病。
微生物種類主要分為兩類,其一為致腐性微生物,如蠟樣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大腸杆菌、變形杆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微球菌、真菌等,其二是致病性微生物,如李斯特菌、沙門氏菌、誌賀氏菌、致病性大腸杆菌、鏈球菌、空腸彎曲菌、副溶血弧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肉製品是人體中微生物的一大重要來源。肉製品中的微生物的主要有三方麵來源—動物本身由於疾病或者創傷感染引入;屠宰、分割過程中引入的(水、腸道、呼吸道、工具、操作人員、空氣,鼠類及蠅蟲等);製作過程中由配料帶入。
致病菌限量標準及GB檢測方法
我國關於致病菌的限量標準以國家標準(GB)為主,主要包括GB 4789(檢測方法)、GB 29921(致病菌限量標準)、產品標準、衛生規範GB 14811和接觸材料標準。除此之外,還有相關的行業標準(SN)、農業部標準(NY)和地方標準(DB)。肉製品中的國家標準詳見表1,肉製品中致病菌的相應標準如表2所示。
圖1以沙門氏菌為例,解釋了食源性致病菌的大致檢測流程。
食源性致病菌的檢測方法大致可分為三類,即培養法、免疫法、PCR。培養法是致病菌檢測行業的金標準,但是比較繁瑣,並且檢測周期長,同時要求新鮮樣本;免疫法同樣是行業金標準,但是檢測結果存在人為差異;使用PCR方法具有非特異性幹擾的特點,並且檢測靈敏度很高。不同的檢測需求各自適應著三種檢測方法,而每種檢測方法也有著選用的適合條件。檢測方法的選取大致需要考慮四點,第一,檢測樣品:檢測方法均具有一定的適用範圍,例如檢測諾如病毒的ELISA試劑盒適用範圍為糞便、製定為檢測蔬菜的行標則不適用;又如在沙門氏菌檢驗中低菌量樣品可以一步增菌。第二,檢測項目:例如,致瀉性大腸杆菌適宜采用PCR方法檢驗,金葡腸毒素則適合采用免疫方法檢測。第三,樣品數量:檢測樣品數量大、建議采用免疫學方法,例如ELISA。第四,實驗室預算:預算少,可以采用不需要儀器的免疫學方法或者恒溫PCR方法。
實時熒光PCR是在PCR反應體係中加入熒光基團,利用熒光信號累積實現實時監測整個PCR進程,並對起始模板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而普通PCR則是借助DNA電泳對擴增反應的終產物進行半定量及定性分析。實時熒光PCR與普通RT-PCR相比,優勢在於實時監測(在對數擴增期)而不是重點檢測,且其靈敏度更高,需要樣品也較少,特異性高,還能夠精確定量。此外,實時熒光PCR無需接觸EB等有害物質,檢測過程在密閉的反應管中進行,可以減少對環境中氣溶膠的汙染,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就操作流程而言,MF熒光定量PCR產品操作可分為六步—取樣、樣品前處理、核酸提取(5min)、反應體係配置(預製型)、擴增檢測(1.5~2h)、結果判斷。從產品優點看,MF熒光定量PCR也有六大優勢:第一、結果精確:采用獨特且高度保守等基因靶序列檢測,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可達到10~100CFU/ML。第二、操作便捷:一次加樣、檢測,減少人為誤差。第三、檢測快速:整個擴增、檢測時間1.5~2h。第四、降低汙染:封閉的體係中完成擴增和實時測定,大大降低了汙染的可能性。第五、精準的控溫係統:先進的熱電製冷技術,保證超高熱循環係統加熱,製冷迅速、穩定,多溫度控製。第六、試劑盒通用性強:適用於多種熒光定量PCR儀,不同探針和引物組合。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5-01-14)劉秀梅:不重視對致病菌汙染的報道,會引起不科學的導向
- (2014-11-24)以雙彙為例來看2013年肉製品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 (2015-09-02)金鑼肉製品被檢出瘦肉精西馬特羅
- (2015-12-03)IFFA全球肉製品行業翹首以盼的舞台
- (2016-07-18)2015年烏魯木齊市售熟肉製品、 醬醃菜中亞硝酸鹽含量調查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