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菌檢測和控製關鍵點設置經驗分享

企業生產過程中微生物(致病菌)的檢測和控製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檢測為控製提供數據指導,而控製可以較小風險從而降低檢測的頻率。例如我們控製好了李斯特,那麼其他致病菌的存在幾率也就小了,那麼我們的檢測頻率可以相應的調低了,在國內一般衛生狀況判斷的指標為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黴菌酵母和金葡(因為存在幾率高),李斯特菌沒有進入常規的和受重視的檢測體係,當然出口企業和外企企業,尤其是水產及乳品企業由於要求開展相關工作。每個企業生產的產品和加工過程千差萬別,沒辦法統一檢測體係。
GB14881-2013食品生產通用規範中在對食品加工的各個方麵做出指示性規定後,尤其特殊的設置了附錄A-食品加工過程的微生物監控程序指南,這確實說明了微生物控製的重要性,也給從業者更多的警示,因為非法添加是可以人為控製的(目的性很明確),而微生物是不可控的(是有害的),而且目前世界杯賽程預測群體性事件中除了毒蘑菇以後,大多數是微生物(致病菌)引起的。HACCP體係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也是必要的。
李斯特的控製是微生物控製的一部分,高於GB14881-2013要求的行標或企標中哪些地方有必要檢測李斯特菌呢?
首先看GB14881-2013中環境監控采樣點設置表。
設置采樣點和微生物控製是相關性,對於李斯特菌取決於:
(1)分布 李斯特菌的分布是廣泛的,例如:人體是李斯特菌的通常攜帶者,那麼在進入生產車間前應該按照規定更衣、清洗消毒等,在溯源中人體是一個重要的方麵。
(2)生存狀態 李斯特菌可以在潮濕的環境中存活和繁殖(潮濕土壤中295天或者更長),那麼采樣點和控製點就要設置在和食品接觸的相應點上,當然消毒的盲點、下水口等也是重要的檢測點。
(3)加工過程中關鍵步驟,比方有些產品加工後有殺菌或者滅菌的程序,那麼滅菌後包裝前的操作環境(包括工作台)和過程產品的監控就更為重要。
需要指出的一點,原料、終產品檢測和過程監控是一個整體,終產品的的質量是監控效果的直接評價,從而影響監控的頻率。比如有些食品感染的幾率很小,那就可以少做或者不做,當產品質量穩定,微生物指標變動幅度小,那就可以降低檢測頻率。監測要結合實際的需求。檢測不是目的,控製才是目標!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5-04-27)李斯特杆菌已在美致死3人 藍鈴冰淇淋在華召回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