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天下 共創卓越
北京茶業企業商會秘書長 汪朝江
茶,生於青山,長於幽穀,結廬林間。從唐人陸羽的《茶經》走出,飲盡山靈水秀,自然也就意蘊人間風情了。蘇軾雲:“從來佳茗似佳人”。在茶清雅的氤氳裏,有許多豐富的意味在繚繞。
“商會者何?一人之識未周,不若合眾議;一人之力有限,不若合公股。故有大會、大公司,國家助之,力量易厚,商務可遠及四周。”這是清末改良派領袖康有為眼中的商務功用。馳騁商海的福建人深諳此道,他們抱團行天下,在海外如此,在國內亦如此。在眾多商會中,北京茶業企業商會為何能脫穎而出,成為眾多合作夥伴爭搶的對象,成為各家銀行爭奪的重地,成為西城區乃至市政府各委辦局的先進單位?創新是能力,真誠是態度,而無私的奉獻卻是撐起這一片天地的頂梁柱。5月10日,本刊記者有幸采訪了北京茶業企業商會秘書長汪朝江,一睹了他實為職業經理人的風采。
今昔對比
馬連道茶葉一條街
曆史上的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路,在中國大西南的險山惡水和原野叢林之間綿延,而且它更是一個曆史文化的載體,悠遠的馬鈴聲,串起了眾多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茶馬古道消逝了,人們就將“馬連道茶葉一條街”比作今天的“茶馬古道”,讓它將這縷茶香傳承、綿延。我們的談話也是從馬連道茶葉一條街開始的。“從上個世紀50年代第一家北京茶葉總公司的進駐,到2000年雲集全國800戶茶商、形成8個大型茶葉市場,馬連道不僅成為北京、華北地區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北方的中轉站,而且產品遠銷美國、韓國、俄羅斯、日本、中東、東南亞等國,年交易額超過13億元,占全國茶葉年交易額的1/10,成為北京市唯一的“中國特色商業街”。汪朝江介紹道。中國茶葉第一街是從2000年開始形成規模的,最鼎盛時年交易額達50億元左右,為此經常造成馬連道的交通堵塞,可以說當時的盛況盛極一時。
其實在全國馬連道並不是茶業商戶最集中的地方,最大的茶業集散地在廣州的芳村,大概有2萬家左右的茶葉店麵,是中國的第一大茶葉集散地、第一大市場。它之所以沒有獲得“中國茶葉第一街”的稱號,是因為他們的交易比較單一,僅以普洱茶為主。另外,他們中低端的茶葉較多,不像馬連道百花齊放,產業鏈比較齊全,這個也是馬連道的優勢。所以馬連道作為中國茶葉第一街名不虛傳,它在茶業從業者的心中就像是普通人心目中的北京一樣,是茶業行業的首都,它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
然而從2012年開始,馬連道茶葉一條街的茶商生意開始難做了。究其原因,由多種因素導致了馬連道的茶葉集散批發功能開始減弱,開始自發的和有引導性的進行深度調整,開始了產業的升級換代。其一,全國各地出現了很多茶葉批發市場和茶城。除省會城市外,很多的二、三、四線城市都建有很大規模的茶業市場,馬連道茶葉集散地的功能開始相對弱化。其二,隨著交通、物流、信息的發達,以批發為主的茶商將進貨渠道轉移到上遊,也就是茶產區。打個比喻,比如賣大紅袍的茶商就去武夷山進貨了,賣普洱的就去雲南了,北京的這些茶城就變成了他們的一個服務點而已。經銷商如此,就連北京的各大企業供貨商,他們也省略了馬連道這個中間環節,直接從茶產區發貨。因此,馬連道的物流、倉儲、批發業務急劇下降。其三,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需要,低端產業將被淘汰,而物流、倉儲、批發恰恰是被淘汰的對象,馬連道集散地的交易方式逐漸土崩瓦解。
金融狂歡
盛宴過後的冷思考
眾所周知,全國各地的商業區,每年都會有自然的淘汰率。大紅門、動物園這些服裝批發市場每年也都會有人做不下去,也一定有另外的人填補進來,這就形成了一定的流動性。據商會統計,馬連道即使在茶業生意很好做的年份每年都有10%左右的商戶自然流動,有人離開,有人進來,這是自然而正常的商業現象。“馬連道現在表麵是茶商生意不好做,經營困難,其實究其本質,其背後最深刻的原因是馬連道茶業商圈遇到了金融危機,馬連道在一場持續了五年的金融狂歡盛宴後,一片狼藉。不是從2015年,而是從2011年開始馬連道茶業商圈就埋下了金融危機的種子,在多種因素作用下,馬連道在過去5年裏吹起了一個巨大的金融泡沫,2014年下半年這個泡沫開始破裂,2015年多米諾骨牌開始倒下,馬連道很多茶商陷入了資金鏈斷裂的困境。因此在2015年有15%-20%左右的店麵關門很正常,所以網傳600多家店麵關門其實是屬正常範圍之內,並不像傳說的馬連道好像開不下去了似的。馬連道有4000家茶商的基數在這裏,就算有50%做不下去,馬連道還有2000家茶企、茶業店麵,這一樣是一個龐大的茶業商圈,足以支撐北京的茶業市場的半壁江山,還會是全國最重要的茶業商圈之一。”汪朝江解讀了馬連道茶城的現狀。
從茶業商會的視角來說,早在2012年就已經發現北京的茶業銷售額就開始走下坡路,生意開始難做。“經營不善不是危機,因為從2000年到2012年甚至到2014年,茶商做了十幾年順風順水的好生意,在這15年當中,除了2008年和2015年兩年的生意不好,十幾年的好生意帶來的效益足以抵擋兩年的頹勢。所以說,馬連道最大的危機就是當年的金融泡沫破裂後的危機。當時國家大量的信貸流動,必須找出路,大量的給民營企業貸款,造成馬連道資金大量地流入民間借貸,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房地產、礦產,大量的資金被盲目投資、消耗、揮霍;然而當收緊信貸時,許多茶企從一年做一兩百萬生意卻突然背上銀行的幾百萬的負債,茶企老板們也沒有心思再做生意了。”汪朝江分析認為。
2009年開始,國家4萬億的救市計劃,給許多行業注入了巨大的流動資金。很多銀行開始關注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想盡方法為他們貸款,在這方麵當年民生銀行是走在所有銀行前列的。“2009年到2013年這5年,可以說馬連道迎來了金融的狂歡盛宴,一場後來失控的狂歡。”5年間,馬連道過度融資現象嚴重,在2013年整個馬連道銀行直接貸款規模超過25億元,馬連道的全年交易額也不過40-50億。而真實的情況是,茶企並不需要這麼多錢,銀行的強勢營銷和茶企老板個人對資金的渴望交織在一起,最後上演了金融的狂歡盛宴,使馬連道蘊藏了巨大的金融風險,造成民間貸款和亂投資的惡性循環和連帶效應,這個金融泡沫在2014年年底被捅破,整個2015年是重災年。馬連道從超過25個億的融資到現在的不到5個億的銀行貸款,銀行抽走了大量的流動現金,造成馬連道的失血狀況特別嚴重,這才是馬連道現在麵臨的最大危機。
突破瓶頸
馬連道迎來深度調整期
茶業商會會員企業有700多家,其中80%左右的會員在馬連道經營。如何引導會員企業轉型,突破現有瓶頸?目前茶企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方麵:其一,當下茶商都是以第一代經營者為主,第一代經營者脫胎於茶農,除了少數優秀者脫穎而出成為行業佼佼者外,大多數茶商固守成規的東西較多。另外,他們已經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習慣了非常傳統的店麵營銷,缺乏創業激情和創業精神,對現有的商業經濟環境缺乏理解認識和變通能力,而且第二代經營者還沒有成規模的成長起來。其二,很多茶商短時間內很難從金融困境中解脫出來,整個茶業行業融資能力很弱,資本進入困難。其三,人才和團隊的問題。中國的茶企,人才和優秀團隊的匱乏嚴重製約著茶企的發展,這也造成茶企轉型困難,創新困難。從這三個方麵來說,我們中國的茶企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也反映在馬連道上就是整個馬連道商圈進入一個深度調整期。
深度調整以及升級轉型,那必定是痛苦的過程。這種“震痛”無法避免,一些茶企將會被淘汰出局,很多行業的探索和創新也必然會麵臨失敗的困境。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茶業行業有巨大的市場需求,行業開始有新生的力量和新的商業模式不斷出現,也會有超越行業的眼光和格局的企業家出現,這是我們未來的希望所在。
在深度轉型期,茶業商會審時度勢,經過廣泛的市場調研和全麵分析後認為,馬連道未來將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會有幾個發展趨勢:一是以茶葉批發零售的集散地轉向茶業品牌零售中心、茶文化創意基地、茶企總部基地的以茶為特色的特色商業街區。二是創業基地,成為行業創新產品和新的商業模式的孵化器。在互聯網+時代,馬連道將成為電商的集聚地、新的商業模式的孵化基地,並逐漸成為茶業創業者的首選之地、茶企的北京總部基地。今後馬連道將更具品牌化、品位化、特色化和極具文化感,迎來的將是一個全新的轉變過程。
提振信心
為躁動的內心安個家
“茶業商會天然的肩負著行業的使命,我們要為推動行業健康快速發展而不懈努力。為此我們首先看到了行業的巨大發展空間,北京至少有1000萬人喝茶,這1000萬人如果每人每年喝2000元的茶,每年就有200億的需求。如果再加上禮品以及一些茶的延伸產品,比如茶具、茶服等,茶業銷售空間巨大。所以我們要用這樣的數據以及一些調查來提振行業從業者的信心。另一方麵,我們也做行業相關的知識的普及和講座,讓更多的人了解茶,接觸到茶,進而喜歡上茶。為此,我們更是刻意地讓小朋友接觸到茶,認識到茶,培育茶企的未來市場。在提振茶企從業者信心的同時,商會、行業人士、專家多次共同探討茶企如何拓展思路?商業模式如何調整?如何整合資源?”對行業未來如何定位,汪朝江考慮的很多。
麵對茶業發展空間巨大和需求量巨大與茶企經營困難之間的矛盾,茶企應該做出巨大的而深刻的改變。我們相信,經過這一輪的調整會有一些更適合行業發展的企業出現,加之“國八條”的出台,馬連道以及整個北京的茶業市場都將變成碎片化市場、個人需求的市場。“以前的茶企更多的是經營關係,不注重客戶開拓及維護,不注重產品質量等,許多茶企隻要有一個大客戶就可以活得很好,而這個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汪朝江分析認為,其實這是一個好事情,讓茶企更深層次地深入到茶葉愛好者和消費者中去,逐步順應適應這個碎片化的市場,並在此基礎上去做營銷和宣傳,打下更厚實的消費者基礎。現在的茶業市場非常適合小而美的東西,比如開個茶葉店,裏麵有書畫、字畫、檀香和音樂及茶具等獨具韻味的空間擺設,讓消費者在雲煙氤氳、茶葉飄香的氛圍裏構建出自我對美的認識和理解,吸引一些有共同愛好的消費者和愛好者來支撐這些小而美的茶企。這非常適合女孩子創業,它也許門店很小,但做得很精致,很有感覺,很有情調,很有意境,非常小資。未來會有大量的這樣的創業者,這樣大量的店麵需要大量的員工,這對解決國家的就業問題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茶店形式如此,對未來茶企的分工,汪朝江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表示,茶葉市場未來分工將更加明確,銷售型企業和生產型企業各不相關,大部分企業會做好自己擅長的工作,比如生產型企業專注於生產,做出更好品質的茶;銷售型企業做好銷售,維護好更多的客戶;隻有少數的大企業可以在全產業鏈上都發力。另外茶企也很適合現在非常熱門的O2O模式,比如現在比較熱的茶山旅遊、線下品鑒會等,都是很好的O2O模式。另外,與茶有關的深加工延伸產品,比如一些茶服、茶具、手工香皂、化妝品、保健品等,未來也有比較大的需求市場。
目前,國人的消費水平、消費習慣和消費層次發生了很大變化,北京的茶業市場極具包容性,給予許多小品類茶都留下了生存發展空間。像北京人比較認可的茉莉花茶,在數量上可以占到50%左右的市場,紅茶、白茶、普洱茶等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現在北京的消費者的需求開始多元化,願意多嚐試,就像以前假如我隻喝茉莉花茶,或者隻喝普洱茶,到現在我可能按照季節或一天中時辰的不同,喝不同品種的茶,大家在口味的選擇上更加具有包容性,紅茶的醇厚、普洱的醇化、大紅袍的香醇、綠茶的清爽,消費者都可以同時接受。
現在很多人談茶就必談立頓,說中國的茶及茶文化不適應當前社會的快節奏,認為立頓袋泡茶、速溶茶更受年輕人青睞。我不否認我們茶業行業應該有部分產品應該去適應這種快節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做成快消品的模式。但是我也認為這類產品不會成為茶行業的主流產品,我認為中國茶和茶文化其實背後是一種適應我們國人的生活方式,是我們現代快節奏的都市人更為需要的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現代生活和工作的快節奏,使很多都市人精神時刻緊張,情緒焦慮,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為此,我們就更需要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來調解。中國茶和茶文化追求的是一種慢生活方式,可以調劑我們緊張忙碌的生活。比如說你今天忙碌了一天,晚上回家給自己泡一杯茶,在茶香中,在音樂中,在家人陪伴下舒緩自己的身心,讓很多情緒得到釋放和緩解,全身心融入到茶的氛圍中來。這對於現代人來說其實更為重要,我們的生活節奏越快,我們越喜歡通過喝茶、讀書、旅遊等方式慢下來,調解我們的身心狀態,達到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這裏的慢就是我們中國茶企的商機所在。
我們現在提倡一種家庭茶室、茶空間的概念,回到家裏,一家人可以圍坐在一起,慢慢地品茶喝茶聊天,讓我們重新回歸一種溫馨的天倫之樂,而不是每個人都被電子產品包圍。現在即使在一個家的空間裏,每個人仿佛也是一個孤島。我希望通過茶把中國傳統裏的很多東西挖掘出來,比如中華孝道等。我希望茶不僅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情懷,一種人文關懷,讓茶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也恰恰是我們現在缺乏的一種內在東西,而這又無法通過語言詳細地表述出來。“我想這就是我們茶產品所承載的人文關懷、家庭溫暖以及天倫之樂。如果僅僅把茶看成冰冷的商品的話,那麼它未來的價值並不高,即使它有利於健康,或許也可能朝文化的方向發展,但一種商品都可能被另一種商品所取代。”談到這裏,記者感到汪朝江為讀者勾勒了一幅柔美的、濃濃的寫意畫。
在家裏一家人一起喝茶久而久之會成為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會帶給我們什麼呢?給年輕人的感覺不僅僅是茶產品本身,而是一種家的感覺。那種感覺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就像身處異地他鄉的遊子,端起茶杯時,感觸的是遊子對故鄉的思念和眷戀。
被感激不如被需要
打造持續被需要的平台
相識於茶——從曾經的陌生人到今天的好朋友,是那白色的、綠色的、黑色的和紅色的茶讓我們相識;
相知於茶——從談茶葉到聊融資,從說文化到講發展,從北京到武夷山,從馬連道到鬧市口,一壺壺熱茶讓我們心連心;
相守於茶——從友誼到合作,為了讓更多的茶企能獲得融資,為了讓會員企業能有更好的發展,首創擔保與茶業商會的思想貼得更近了。
——北京首創投資擔保有限公司客戶經理
首創投資擔保有限公司客戶經理的一片肺腑之言代表了北京銀行、郵儲銀行、農業銀行、華夏銀行、中國銀行和中鴻基投資控股集團等銀行和金融公司的心聲。茶業商會是一個民間社團,是有很強烈的生存危機感的社團。所以商會要做市場調研、探究和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東西,來給會員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很多商會在運作一段時間後會陷入困境中,就是因為他們的價值會逐漸遞減,商會不能全靠麵子支撐。比如我們做金融服務,剛開始會員都非常感激,時間長了他們自己就有了銀行的各種資源,在這方麵對商會的需求開始減弱。感激是一時的,所以我們說“被感激不如被需要”,我們商會就是要打造一個持續被需要的平台,這恰恰是最難的,要有不斷的創新精神和不斷的去實踐、去嚐試失敗,整合各種資源,讓會員覺得加入商會是非常值得的,這才是我們民間社團生存下來的前提和基礎。”汪朝江道出了民間社團組織持續發展的真諦。
2008年,一場罕見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許多經濟體都未能幸免。就在此時,茶行業中一個新生的嬰兒呱呱墜地,承載著重任,滿載著希冀,像茶海中的一盞明燈,帶領著眾多茶商一路走來。成立之初,北京福建茶業商會(後更名為北京茶業企業商會)就確立了以商養會、合作共贏的基本理念,盡心盡力為會員單位服務。經濟危機發生後部分茶企資金緊張,生產投入減少,茶葉產量及品質大幅降低,有的茶企甚至資金鏈斷裂,對茶行業發展喪失信心,萌生改行念頭。商會急會員之所急,從實際出發,幫助茶企創造融資條件,引進商業銀行,解決資金困難,同時幫助他們放下思想包袱,指明發展方向。當時,在信貸收緊的情況下,很多分銷商已減少采購量,市場迅速降溫,但商會經過仔細探討,進行大量市場調查後認為,茶葉未來需求相對強勁,茶葉的銷量仍會穩步增加,此時恰好是轉型升級的最佳時期。商會號召生產茶企應看到將來龐大的國內國際市場空間,抓住經濟衰退期的比較優勢,努力提高茶葉質量。同時控製產品成本,以保證產品的競爭力。在此基礎上,蓄積力量,靠品牌和實力及早占領製高點。在商會的鼓勵和幫助下,這些茶企沒有沉淪,他們逆水行舟,奮發進取,為後來茶葉進入行銷旺盛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汪朝江告訴記者,在銀行、商會與企業的三方合作中,商會的首要任務是根據會員企業發展規模、發展潛力、行業和產業特征、企業的經營狀況等,精確掌握不同規模企業在不同階段的融資項目和需求。這樣,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商會就可以根據階段性的金融政策為茶企量身打造可行的創新金融服務產品。2008年,商會與興業銀行、郵儲銀行的合作還是比較鬆散的,2010年在福建武夷山的年會後,商會與首創、農擔等國有擔保公司以及華夏銀行、北京銀行等形成三方戰略合作。“這種模式確立後,我們的思路被打開了,這個創新一下子解決了我們以前一直服務不全麵的問題。”汪朝江回顧這個時期與金融夥伴的合作關係時說。短短幾年間,馬連道茶葉一條街聚集了近16家銀行、四五家擔保公司和小額信貸公司、典當行等金融機構。“建立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體係,探索顧問模式服務會員企業的中長期發展目標的資金需求,嚐試在商會平台上推動設立茶葉專業金融公司,從而為會員企業升級保駕護航。”對今後如何在金融方麵為會員服務,汪朝江已成竹在胸。
貸款融資是一把雙刃劍。為了在源頭上把關,商會時刻關注行業動態,發現風險及時預警,向銀行提供真實的會員企業信息,建立風險代償機製,增強會員企業的信用意識。“每一條信息的背後,都是大量的付出;每一條信息的搭建,都使銀行減輕或消除風險顧慮。正是商會秘書處人員的悉心嗬護,才使這朵嬌豔的‘信用之花’常開不敗,綻放奪目光彩。”華夏銀行客戶經理如是說。
以茶為媒
打造三位一體的共贏模式
“媽媽,您辛苦了,請接受孩兒的一杯茶”,頓時,孩子的母親熱淚盈眶。這是日前發生在第四屆農業嘉年華茗揚四海館中的一幕。3月12日,第四屆北京農業嘉年華在昌平草莓博覽園正式開幕。今年的嘉年華在場館設計中加入了更多的體驗、科普、互動活動,讓遊客更加近距離地感受農業科技的魅力,200多項互動體驗項目引人注目,首次全新增加的茶業館(茗揚四海)也吸引了媒體和觀眾的高度關注。
據悉,北京茶業企業商會從3月12日一直持續到5月8日,全程參與了曆時58天的本屆嘉年華活動。其中茶業館的大部分活動安排、現場互動由北京茶業企業商會主要負責。活動中,商會以東方傳統文化的瑰寶茶文化為主線,以茶史、名茶、茶具、茶藝、茶道、茶俗為6個主題,結合茶樹種植、景觀搭建(茶馬古道、天壺、龍井問茶等)、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和豐富的互動體驗活動(美茶美景、陶壺DIY、親子體驗、果味茶香)等,讓廣大遊客在輕鬆、愉悅之中了解到曆史悠久、豐富多彩、極富內涵與樂趣的茶文化。
在這裏,大家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茶樹,可以置身茶園拍照留念,可以學習辨認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種茶樣,可以親身體驗炒茶、壓餅、做茶具的趣味過程,可以觀賞到茶區的特色歌舞和優雅的茶藝表演,可以親自參與泡茶、布茶席、學茶藝、長嘴壺互動、鬥茶大賽等,可以參與“萬人寫茶”的大屏幕互動,可以聽專家講解茶文化知識,可以喝到買到各種各樣的茶葉,可以嚐到傳說中的“天下第一蛋”,還可以通過參與現場活動領取各種獎品。
而5月2日剛剛閉幕的第十五屆八大處中國園林茶文化節則是由北京茶業企業商會全程參與共同舉辦的茶界賽事。活動中節目精彩不斷,有現場炒茶、壓茶、典藏普洱茶餅、民間鬥茶大賽等精彩活動,到此感受茶文化魅力的遊客約有20餘萬人。
本屆園林茶文化節在遊客出入的主通道搭建設計了“中國茶地圖”,並安排了17個茶業展位,涉及茶葉、茶具、幹花等各種品類,讓遊客全方位感受中國茶文化的同時,也可以非常便捷的選購各種茶葉茶具,涇渭茯茶、三鶴六堡茶、半畝茶園、茗芳苑、博樂寶等北京茶企商會的5家會員企業和合作夥伴參與了展位區的合作。
北京電視台《這裏是北京》用16分28秒的時長對茶文化節進行了專題報道,八大處經理海楊、茶業商會秘書長汪朝江、鬥茶大賽專家評委陳楚平老師等在現場接受了北京電視台的采訪。
在北京農業嘉年華和八大處園林茶文化節上,北京茶業企業商會通過舉辦一係列的活動,成功吸引了大量人群對中國茶以及茶文化的關注和參與。在對中國茶文化進行公益宣傳的同時,活動中各家參與企業的品牌和產品也得到了廣泛傳播與推廣,部分企業還在現場達成了相當不錯的銷售業績。
據悉,從2008年成立至今,商會每年都會組織一些重大茶事活動,一方麵可以提高商會的品牌影響力,另一方麵也可帶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2011年在當地政府主管部門批準下,茶業商會承辦第一屆北京馬連道全國鬥茶大賽,引入了最新的大賽模式。此次活動一炮走紅,引起了巨大的良好反響。茶業商會通過這次活動擴大了商會的知名度,得到了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可,也得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在此次全國鬥茶大賽上,獲獎茶葉全部被與會企業買走,按照主辦方原定計劃,獲獎茶葉拍賣所得的款項中的20%、約5萬元通過北京京華公益基金會捐贈出去,用於指定的公益項目。
隨後,商會一鼓作氣,先後舉辦了東南衛視茶藝電視公開賽、閩茶中國行-北京站等一係列的大型茶事活動,當時在行業內反響巨大。汪朝江介紹說,近幾年,茶業商會舉辦了不同行業、不同類別的大小活動,有商會自己辦的,也有商會支持會員企業辦的,也有與一些組織機構合辦的,比如我們支持協辦的北京茶友會每周都有一次茶葉品鑒會。目前商會先後參與一些銀行、金融機構、春雨醫生、秘書長沙龍、企業家俱樂部和汽車俱樂部等機構和社團組織的活動。雖然茶的品鑒方式不同,但就是為了宣傳傳播茶文化、茶知識,希望他們所能接觸到的任何活動都有茶的元素,都能讓來賓喝到茶。
汪朝江認為,一流商會的建成,需要強有力的基礎支撐,需要凝聚一大批的行業精英加入其中。其中會員是基礎,秘書處是關鍵,合作夥伴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經過多年的不斷發展,商會會員由創會之初的108人快速增加到現在的700多人,在地域分布上也早已擴展到福建以外,囊括了安徽、浙江、江西、山東等地的行業精英,實現了商會會員的多樣化健康發展。在曆年的全國百強茶企評比中,茶葉商會會員都占據20席左右,已經成為北京乃至全國茶行業的中堅力量。
會員是商會發展的基礎,而凝聚和團結會員的關鍵還是秘書處。秘書處團隊的職業化程度與商會的未來發展前途密切相關。“能為、敢為、有為”,這是商會會長高晨生對秘書處工作人員提出的3點要求。在這一思想方針指導下,商會秘書處已經被成功打造成一支職業化的強大團隊。目前,商會針對會員提供了一係列服務,包括設計融資貸款、商務考察、舉辦活動、培訓講座、休閑旅遊、媒體宣傳等諸多方麵,所以這些服務的成功推動並順利實施,都離不開合作夥伴的密切配合。
“凝聚會員、建設團隊、引入合作、健全服務,借助會員、秘書處、合作夥伴的協作配合,商會發展的良性循環機製已經開始慢慢成型,商會的‘大平台’作用也將越來越顯著,未來的一流行業商會在此起航。未來之路艱辛,但是前途美好,值得我全力以赴。”汪朝江如是說。
相關熱詞搜索:天下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