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初榨橄欖油 複雜的國際市場現狀
Jeff Crowther 美中健康產品協會執行總監
高品質特級初榨橄欖油對於人體健康十分有益,它提供了功能強大的抗氧化劑——多元酚。高濃度的多元酚使橄欖油口感苦澀,可以作為判別橄欖油品質的方法之一。
筆者自2005年開始定居於中國時發現,當年的消費者就已經開始對“怎樣才能生活得更健康”有了更多的考量,大家開始尋求有機食品、攝入膳食補充劑、購買飲用水、使用空氣淨化器、加強鍛煉等,這些舉措對日後加入新健康趨勢的人們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希臘醫生Hippocrates有一句名言:“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讓藥物成為你的食物。”筆者認為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健康的飲食習慣能夠幫助人體維持健康。秉承著這一觀點,在本文中將與大家討論一種生活中常見的健康食品——橄欖油。
摻假銷售充斥橄欖油市場
在過去的幾年裏,有關橄欖油健康功能的研究成果使消費者印象深刻。橄欖油的健康功能包括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降低高血壓、避免中風和一些其它心血管疾病等。一些研究認為,橄欖油在預防癌症方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對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但是,橄欖油中所有的健康功能隻歸結於特級初榨橄欖油,並非普通橄欖油。與此同時,正因為特級初榨橄欖油的健康功能深受市場歡迎,導致了一係列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不良現象,比如不良商販以劣質橄欖果渣油冒充或勾兌成特級初榨橄欖油出售。
經調查發現,橄欖油售賣商將勾兌摻假的橄欖油貼上特級初榨橄欖油標簽進行銷售,這種做法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市場現狀,以至於大型的摻假案件很難引起大家關注。例如,近期有7000噸摻假的特級初榨橄欖油在意大利被發現。事件中,意大利農業部長Maurizio Martina在一項聲明中表示,該案件正在調查階段。該事件調查結果對於維護橄欖油產業在意大利經濟市場中的“戰略性行業”地位至關重要。Martina表示,意大利農業部針對橄欖油行業進行了多達6000次抽查,沒收了價值約為1000萬歐元的貨物。由於橄欖油牽扯到全球性的貿易,不良售賣商已經形成一套自己的方式將摻假橄欖油滲透入各個國家的市場。
同時,很多國家已經多次在橄欖油市場上發現約有50%~70%的特級初榨橄欖油無法達到標準。
揭秘特級初榨橄欖油
什麼是摻假的橄欖油?摻假橄欖油的危害是什麼?首先,從特級初榨橄欖油的定義來看,特級初榨橄欖油是等級最高、品質最好的橄欖油,一般定義為未使用化學試劑且溫度不超過27℃情況下由機器壓榨而來的橄欖油。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機構和組織製定了各種各樣的特級初榨橄欖油化學指標,而他們統一標準的方法是製訂化學臨界值從而定義橄欖油。為了保證特級初榨橄欖油的質量水平,從橄欖中提取的油量必須受到嚴格限製。除了碾磨中機械流程導致的油量增多,無論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增加油量都會降低油品,這也就是特級初榨橄欖油比其他低品質橄欖油貴的原因。
高品質特級初榨橄欖油對於人體健康十分有益,它提供了大量且極其強大的抗氧化劑——多元酚。消費者為了這種營養成分盲目地付出著,筆者認為如果在研磨階段橄欖被暴露至高溫環境或化學環境中都會導致油量的增多,同時多元酚就會減少,健康功能也隨之下降。除此之外,不良橄欖油售賣商還會使用其它常見的欺騙手段進行摻假勾兌,如用菜籽油、榛子油或其它低成本植物油混入優質橄欖油中。這種做法會直接影響到多元酚的含量,其中,將精煉橄欖油混入特級初榨橄欖油的作法最為常見。精煉橄欖油,主要是指酸度超過3.9%的初榨橄欖油精煉後所得到的油,顏色比初榨油要深一些,更為渾濁,不能直接食用。因其口感與味道與特級初榨橄欖油極為相似,所以摻入後不容易被察覺。在精煉橄欖油的製作過程中,任何多元酚都會被除去,不具有抗氧化性。
消費者如何辨別特級初榨橄欖油
筆者認為,消費者想要在魚龍混雜的橄欖油市場上購買到真正的特級初榨橄欖油頗為困難。盡管科學的檢測方法十分有效,但是於消費者而言難以實現,並不具有實際意義。下麵為大家介紹兩種最直接的優質橄欖油鑒別方式。
首先,由於特級初榨橄欖油產量很低,所以價位低的橄欖油產量的肯定不是特級初榨橄欖油。在美國,500mL特級初榨橄欖油的價格大約在14美元(約合92元人民幣)左右。在當前的中國橄欖油市場,人們可在大部分超市和各大電商平台上找到特級初榨橄欖油的身影,其價格也程下降趨勢。然而,當1公升橄欖油的銷售價格低於50元人民幣時,其產品質量很難讓人信服,而且此類產品進口階段需繳納大於20%的進口稅以及商品增值稅。盡管這些油不一定會給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壞處,但它們也對健康無益。
另一個判別方法就是味覺嚐試,特級初榨橄欖油具有濃厚的橄欖味道和特殊芬芳。而決定其品質的重要因素就是“苦澀”口感。高濃度的多元酚使橄欖油口感苦澀。如果購買到的橄欖油產品毫無苦澀味道,則可以考慮選購其他橄欖油產品。
橄欖油摻假是全球性問題,並非隻發生在某一個特定區域。在此,筆者提醒消費者,產品品質和支付的價格一定是成正比的,選購橄欖油產品仍需謹慎。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5-09-21)從奶製品看兒童食品添加劑現狀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