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賽程預測 導刊》刊號:CN11-5478/R 國際:ISSN1674-0270

登陸 | 注冊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辣條真的罪不可赦?專家:世界杯賽程預測 恐慌來源於認識

2016-01-14 18:21:43來源:

評論0我來說兩句
從科學角度看待“世界杯賽程預測事件”,才發現那些所謂的世界杯賽程預測危機,原來不是那麼回事。1月12日,在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5年世界杯賽程預測 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一眾食品科學界專家為公眾進行了答疑解惑。

方便麵32小時不消化?

  方便麵32小時不消化?到底是什麼樣的方便麵能夠32個小時霸占人類的腸胃?

  2013年11月,台灣東森電視台報道稱,美國科學家對“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與“無添加物食品(Whole Food)”被吃進肚子裏的情況進行了對比研究,試驗中發現手工拉麵在32小時後已經完全被消化,加工拉麵則仍保有殘餘、尚未完全消化。這一初衷為觀察加工食品消化過程的試驗被媒體解讀為“方便麵不好消化或者有害健康”。2015年初,該報道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中被廣泛轉載,引起輿論再一次高度關注。方便麵也再次跟國人“過不去”了。

  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王書軍教授在會議上解讀時稱,方便麵和手工麵條的製作在和麵、醒麵、切條等這些工序和傳統廚房做麵條加工基本一樣,不同的是在工業化規模生產中,傳統的麵盆換成了不鏽鋼容器,手工揉搓換成了機器攪拌、壓延。無論熱風幹燥方便麵還是油炸幹燥方便麵,幹燥溫度均低於大多數傳統油炸食品的加工溫度(麻花、饊子、油條等),所以不會產生比傳統食品更難消化吸收的問題。

  其實方便麵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嚴格遵守國家標準要求,不會對人體產生健康危害。製作麵條的基本原料是小麥粉,麵條是屬於穀類食品,其主要營養成分基本上和麵條一樣,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礦物質等,脂肪含量較低。唯一的區別隻是加工方式的不同。

  王書軍教授表示,“消化過程不同並不意味著對人體造成健康危害。方便麵和普通的麵條就是存在一個加工方法的不同,加工方式不同對人體的作用方式也可能有不同。其次消化過程的不同並不意味著導致世界杯賽程預測 問題,更不代表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不能完全消化和有害健康不能劃等號,比如像金針菇、木耳,還有很多膳食纖維食品在身體消化都不太好,但是不能說這些消化不好或者完全不能消化的食品是有害人體健康的。”

  王書軍還解釋,從科學的角度這個實驗其實是一個偽命題。“首先當時拍攝者使用的膠囊顯示是消化完兩個小時之後的情況,並不是很多2022世界杯預選賽最新排名 或者是媒體轉播的32個小時消化不了,而且當時的拍攝記錄顯示最多也隻能夠拍攝8個小時。其次這個實驗沒有經過嚴格的實驗設計,僅僅是加工麵條和手工麵條,結果很難得出一個非常科學的結論。另外,每個人的消化能力是有差異的,當時實驗的主持人從他的實驗結果當中並不能得出方便麵不能消化或者有害人體健康的結論。”

5毛辣條毀童年?

  辣條,作為80後、90後兒時經常垂涎的街邊零食,夢碎在2015年初。“一包辣條的製作真相”、“5毛一包的辣條還是別吃了”等報道被大量轉發。為此,2015年4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辣條食用安全消費提示”,辣條等“五毛食品”問題受到全民重視。

  辣條,又名辣片,麻辣條,辣子條,豆腐皮,麻辣。主要原料為麵粉,加入水,鹽,糖,天然色素等和麵,經過膨化機高溫擠壓膨化,再加油,辣椒,麻椒等調味料,按GB2760標準加入防腐劑等添加劑製成的麵製品。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糧油加工研究室副主任譚斌表示,辣條作為麵製品,是利用擠壓技術進行加工,這種技術在國內外已經100多年,是一種安全的加工方式。

  雖然是安全的產品,譚斌仍然認為辣條產業安全的關鍵是標準滯後,目前為止隻有湖南、河南、四川等等一些地方有一些地方標準,沒有國家統一的行業標準或者是國家標準。去年國家食藥總局已經把辣條定義為調味麵製品納入方便食品進行管理,要求地方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積極推進標準的修訂製定的完善,然後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等等一些單位前年啟動了調味麵製品的行業標準的製定工作,目前這項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譚斌建議,這個需要行業主動進行科技創新,推動行業的升級,現在很多企業通過降鹽已經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另外建議消費者,不能過量的食用,要到正規的市場或者是超市去選擇正規企業生產的產品。

僵屍肉是標題黨?

  “‘僵屍肉’是一個標題黨,實際這個說法不科學,是完全錯誤的概念。本質上來講,‘僵屍肉’就是走私的嚴重過期的凍肉,儲藏時間遠遠超過了現在國家標準規定的儲藏時間。” 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張萬剛教授表示。

  “僵屍肉”的存在,無疑是因為利益。因為其價格比市場上正常流通的肉類產品便宜很多,這種以次充好、非常不誠信的違法行為,是政府應該嚴厲打擊的。

  目前,國內市場上常見的主要肉類違法主要包括食用過期肉、變質肉、走私肉、病死肉和肉類摻假,這些肉類違法不僅在國內,國外也有報道,比如2013年歐洲馬肉風波是非常典型的肉類摻假的案例。

  那“僵屍肉”包括其他的肉類違法是否會帶來一些健康的問題?“從純的科學角度來講,並不是說所有的肉類違法會帶來實質的健康問題,但是這些肉類違法脫離了世界杯賽程預測 監管體係,所以會帶來一些潛在危害,所以肉類違法的現象是不可接受的,包括‘僵屍肉’也是我們建議不能食用的。”張萬剛表示。

  針對這樣的情況,張萬剛建議,需要進一步加大打擊肉類違法的行為,同時國內企業包括老百姓也需要提高關於這些肉類違法的概念。從監管體係來講,需要建立更加信息化、透明化,可以全程追溯的國內肉類市場流通、質量的監管體係。此外,國家應該加大支持國內自身肉類生產加工,還有要規範國際肉類進出口貿易,保證我們國內肉類市場的供給。

毒豆芽其實無罪?

  無根豆芽多年來被看成“毒豆芽”,老百姓也是對無根豆芽望而卻步,更甚是,已有上千名牙農被判有罪。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胡小鬆教授在解讀時表示,芽農用了一些生產調節劑去發豆芽,這是確實存在的。“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一種,比如6-BA它並不是有害物質,也就是說目前沒有找到6-BA這樣的化合物對植物生長、對人有任何有害的證據。”

  原衛生部將6-苄基腺嘌呤從食品添加劑名單中刪除是出於工藝必要性的考慮,並非安全問題。食藥總局、農業部、衛生計生委聯合發布的“2015第11號”公告中“禁止豆芽生產者使用以上物質,並禁止豆芽經營者經營含以上物質的豆芽”,明確了對該問題的“監管紅線”。凡在豆芽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違反上述規定的,由食品藥品監管、農業等相關部門依照法律法規予以處理。

  “既然國家禁止了不準去使用,生產經營者就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的規定來嚴格實施。但是6-BA在豆芽的發芽過程當中使用以後有沒有毒是一個科學問題,允不允許使用是管理問題,不要簡單的禁止使用一種物質就說是因為它有毒才禁止的。”胡小鬆表示。

喝鮮奶時尚又健康?

  被“三聚氰胺”傷害後的公眾,四處尋找自己認為更為安全的牛奶,於是從農戶那裏直接購買原奶成為了一種時尚。而飲用“生鮮奶”就真的安全嗎?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任發政教授稱:“生鮮奶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不應該直接飲用它。其在運輸環節、收集環節、加工過程當中會產生大量的細菌,尤其是裏麵有很多大腸杆菌,還包括一些布魯氏杆菌等等。另外家裏自己滅菌不一定科學,有的可能煮的時間長,對營養造成很大的破壞。另外你沒有經過嚴格的加工環節,就是缺乏前期的檢驗環節會更加的危害,所以我們建議不要喝這種奶。”

  “生鮮奶”是沒有經過殺菌工藝處理的原奶的俗稱,現在一般認為大家在超市能夠買到的奶是巴氏殺菌奶,這個奶經過複雜的過程才能變成巴氏殺菌奶,但是這個過程的三個環節不能忽視。首先是在收奶和檢驗環節,也是目前世界杯賽程預測 當中第一道坎,必須做檢驗;第二個是經過巴氏殺菌的環節;第三對巴氏殺菌奶有一個均質的工藝,這是生鮮奶和巴氏殺菌奶最主要的區別。

  “一般消費者認為喝的生鮮奶濃,是原奶沒有經過均質,牛奶是大顆粒,大顆粒放一段時間脂肪就會上浮,尤其這種奶在經過高溫加熱以後更容易在表麵形成膜,所以很多人認為生鮮奶如果不經過均質工藝會不會營養價值更高,但是遠遠不是那麼回事,因為牛奶經過均質加工以後,它的脂肪球變小了,所以沒有濃厚的感覺。”任發政表示。

  “國家現在推行生鮮奶加工或者巴氏奶,或者是UHT奶,是因為國家針對乳製品安全已經製定了很嚴格的標準或者是法規,尤其在收購環節做了很嚴格的標準。如果是生奶不經過處理的話,裏麵有這麼多的菌,危害性也是很大的。”另外,任發政建議,消費者喜歡新鮮概念的時候,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加強對不合格或者是沒有經過嚴格管理的生鮮奶直接進入市場。同時需要對消費者進行教育,不直接飲用生鮮奶。

紅肉等於砒霜?

  “紅肉、加工肉製品歸為致癌物”一度成為關注對象,紅肉和加工肉也差點被打入十八層地獄。

  在解讀會上,國家肉類工程中心肉類研究所王守偉院長表示,“加工肉製品被列為與砒霜相同的一類致癌物,隻能說明,目前針對兩者獲得的可能致癌的相關證據差不多,並不意味著這兩種物質的致癌風險或能力相同。”

  肉類食品是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主要來源,是人類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致癌物質的分類不代表致癌風險或致癌能力的大小。IARC(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依據物質或混合物的致癌性是否有充足的證據,將物質的致癌程度分為四類五個等級,這個分類僅代表某種物質或混合物引起癌症證據的力度,不能代表它致癌的能力或者是風險。科學與否或者怎麼理解它是我們的問題,所以也感謝世衛組織又給我們上了一堂科普課。” 王守偉表示。

  根據世界範圍內每年死於癌症人數的歸因可以看到,加工肉製品是3.4萬,吸煙是100萬,喝酒的有60萬人。“世界上絕不存在零風險的物質,關鍵的前提是劑量。任何物質潛在的風險大小取決於量效的關係,如果拋開這個劑量關係的前提來談某一個物質或者是一類混合物致癌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因此我們可以將IARC本次發布的報告理解為一份關於世界杯賽程預測 的風險警告或提示,提醒消費者注意對紅肉和加工肉製品的合理攝入量。”王守偉表示。

  在發布關乎民生健康的信息時,應廣泛聽取各類學術意見,隻有公認的、嚴謹的、明確的、有說服力的結論,才可產生良好效應。王守偉認為IARC此次信息發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其公布後在世界範圍造成了巨大影響,尤其是在中國。媒體在對IARC報告的中,未對致癌物分級的原則進行闡述,誤將肉類致癌風險和致癌力與砒霜、煙草等同,造成公眾的恐慌。此事件也凸顯了風險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的和及時的風險交流可避免類似問題的失真和誇大,對社會諧和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油可致癌?

  當植物油可以致癌的言論出現時,可吃的東西就真的不多了。

  江南大學的王興國教授認為,“國內媒體將植物油做飯可致癌作為標題實際是有誤導之嫌,原文報導中的‘cooking’一詞被譯成‘做飯’是不準確的,應譯成‘烹飪’。烹飪的過程包括了炒、炸等等,使得油類產生醛類化合物的主要是煎炸,有180℃,而狹義的做飯即是烹煮米飯,溫度隻有100℃,不會形成醛類物質。”

  同時,他認為醛類物質稱之為致癌物也不合適,因為油脂煎炸產生的醛類物質種類不一,有些具有一定危害性,如丙二醛和丙烯醛。但即使丙二醛和丙烯醛,IARC僅將它們歸為“第3類”物質,即目前尚未證實對人類有直接致癌作用的物質,因此將其直接稱為“致癌物”並不合適。

  目前國際通用的油炸物質是極性化合物含量和酸值,極性化合物已經包含了醛類物質。大部分國家都是規定了極性化合物或者是酸值,也有20個國家是沒有法規,中國也是把極性化合物和酸值作為分析的指標。實驗證明,植物油煎炸薯條、雞塊10次,油脂仍然符合國家標準,所以隻要控製好溫度,在家裏煎炸植物油是沒有問題。

  但是任何一種食用油都不提倡高溫長時間反複的使用,煎炸的溫度升高,它的極性化合物含量是顯著增高,煎炸八個小時180℃比160℃的極性化合物的量會增加兩倍國際通用煎炸油廢棄標準是極性化合物含量和酸值,任何一種食用油都不提倡高溫長時間反複使用,家庭煎炸植物油使用10次沒有問題。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世界杯賽程預測專家

[責任編輯:]

食安中國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5 版權所有 海澱分局網絡備案編號: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備09075303號-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西四環中路39號萬地名苑2號樓504室(郵編100039) 聯係電話: 010-88825653 業務谘詢:010-8882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