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所售五常大米多為假冒:勾兌添加劑或摻米
以“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中國名牌產品”著稱的黑龍江五常大米,憑借獨特品質贏得了全國消費者的青睞。記者調查發現,五常市五常大米年產量至多為105萬噸,但業內人士估算,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這意味著,市場上大量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此外,所謂五常“調和米”催生了“拚縫”行業。不少五常市的“能人”從外地收稻,轉手賣給加工企業,利潤十分可觀。
全年產量不會超過105萬噸
五常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趙春雷認為,從原產地保護產品的定義和範圍看,所有在五常市區域內種植的大米,理論上都可以叫五常大米。2003年,五常大米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原產地保護產品,明確五常市全部24個鄉鎮所生產的40多個品種大米都叫五常大米,執行國家強製性標準GB19266。
五常市農業局副局長秦利明算了筆賬:全市水稻種植麵積約220萬畝,按畝產1500斤水稻計算,年產水稻150萬噸。即使按70%的最高出米率計算,全年大米產量也不會超過105萬噸。
但業內人士估算,全國市場上銷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難怪連當地稻農都在質疑:“五常水稻產量就這麼多,全國各地咋都在吃五常大米?”
“調和米”催生“拚縫”行業
記者調查發現,五常“調和米”催生了所謂“拚縫”行業。不少五常市的“能人”從外地收稻,再賣給五常市的加工企業,一轉手一斤稻就可掙3至5角錢。每天都有裝載數十噸外地稻的大車不停運進五常市。
在去年五常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一份報告中,對“調和米”有比較詳盡的闡述,一是由外地稻和稻花香調和而成,不標注“五常大米”;二是由五常本地產水稻和稻花香調和而成,標注“五常大米”;三是外地水稻和五常其他品種水稻調和而成,標注“五常大米”。
多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由於“調和米”需要大量外地水稻,五常市周邊市縣甚至一河相隔的吉林省個別鄉鎮,專門種植一些水稻給五常水稻做“配套”。由於五常大米名氣最大,一些質量非常優良的牡丹江水稻以及慶安水稻,也甘願給五常大米做“配角”。
部分消費者希望購買純正五常大米,稱“調和米”本身是“摻假”行為。也有市場監管部門指出:部分企業生產“調和米”,一方麵是為追求高額利潤,打擦邊球,一方麵是經銷商壓低價格,米業不得已而為之。
監管難政府四處打假陷窘境
以飽受爭議的“調和米”為例,無論是外地水稻摻五常水稻,執行國家標準生產,不標注“五常大米”,還是五常本地水稻摻“稻花香”,執行國家標準生產,標注“五常大米”,都不違反國家相關法律規定,政府部門便無權阻止其加工和銷售。同樣,原來各種阻止外地水稻運進五常的辦法,自然也不能再用了。
異地被假冒是五常大米麵臨的又一困局。2014年末,五常市由一位副市長帶隊,組織了10多人的打假隊伍,專程去北京、上海、天津、沈陽等地維權打假。發現各地都在打擦邊球,完全使用“五常大米”商標的並不是很多,一些標有“五常禦貢”“五常稻花香”“五常稻米優質生產基地”的產品包裝若較起真來,還不構成明顯侵權。五常市副市長杜澤春直言,異地打假一是成本高打不起,二是管轄權受限製。
杜澤春認為,政府要創新監管方式,加大監管力度,建立質量安全可追溯體係。同時,企業應加強“誠信”理念,樹立並保護好自己的品牌。同時,如何放大品牌效應、拉長做強整個產業鏈,是政府部門在進行農業產業化方麵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8)莫讓食品添加劑背黑鍋
- (2014-06-18)清水加添加劑變鮮果汁 添加劑兌出麻辣燙湯料
- (2014-06-18)中國調整含鋁添加劑使用 預估居民攝入量下降85.6%
- (2014-06-18)高檔嬰兒配方奶粉含40種以上食品添加劑 院士表示很正常
- (2014-06-18)散裝以及現製食品必須公示食品添加劑 熟食店、火鍋店不願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