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賽程預測 導刊》刊號:CN11-5478/R 國際:ISSN1674-0270

登陸 | 注冊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彭於發:共同守護轉基因農產品安全

2015-04-24 16:29:26來源:基因農業網

評論0我來說兩句
  作為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彭於發堅信,轉基因安全需要三大方麵的保障:嚴格把關的轉基因安全法規及措施;轉基因作物的科學篩查和優勢表現;活躍的公眾參與和輿論監督。

  4月1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主任彭於發研究員在該院舉行的農科講壇上指出,通過安全評價程序而確保上市的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都是安全的;近20年全球幾十億人食用轉基因產品,至今未發生一例安全問題;國際組織、發達國家和我國大量科學研究均認為,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同樣安全。

  |立法:保障轉基因生物安全的基石

  1989年,我國已經在田間試驗應用了防治病害的基因工程菌,但由於當時政府並沒有製定轉基因安全管理法規,國際上經常質疑這一做法。

  為了填補這一空白,彭於發開始積極學習國際上生物安全法律和技術方麵的知識,多次建議國家加強轉基因安全法規建設和學科發展。後來,他連續成為國家“973”計劃“農業重要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評價與控製基礎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曆經近20年努力,設置了轉基因生物安全學科分支及其研究方向,組建了國家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隊伍和人才,構建了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理論、技術和方法體係,研製了一批生物安全風險評價與控製新方法和技術標準。

  “我國的轉基因農產品生物安全管理被國際上公認是科學的、嚴謹的。”彭於發介紹,目前,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環境規劃署、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等製定了一係列轉基因生物安全法規和標準,是全球公認的評價準則。我國遵循這些國際法規和技術標準,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全麵係統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法規製度和一係列技術體係。

  在法規上,我國在轉基因生物安全方麵最高的法規是國務院2011年發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它對國內研發和從國外進口的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在我國如何進行評審和安全監控管理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農業部據此先後出台四個《辦法》,分別是安全評價、標識管理、進口安全管理和加工審批管理,此外還根據科技進展和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發展,出台了一係列的相關公告、技術指南、技術標準和規範。

  “在技術上,主要有三個層麵,構成保障轉基因生物安全的體係。首先是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來負責安全性評審。”彭於發介紹,而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製定120多項標準;全國還有39家通過認證的轉基因檢測機構分別從事轉基因生物成分、環境安全、食用安全的檢測。

  我國的安全評價決策程序有三方麵:研發人和研發單位是第一責任人;第二是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進行科學評審;之後由農業部和12個部門組成的部級聯席會議綜合決策。

  “轉基因安全管理在中國確實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彭於發說。

  |技術:支撐轉基因生物安全的體係

  彭於發以2009年取得我國安全證書的抗蟲水稻華恢1號為例,重點介紹了科學技術在保障轉基因作物安全方麵的關鍵作用。

  抗蟲水稻獲得安全證書經曆了5個階段:實驗研究、中間試驗、10畝左右的環境釋放、30畝以上的生產性試驗、申請安全證書,前後大約11年時間,從分子特征、食用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3個大方麵進行安全性評價分析。檢測發現,華恢1號專一、高效地控製二化螟等水稻鱗翅目害蟲。

  其中,對於廣受關注的基因漂移問題,彭於發的研究發現,水稻花粉基因漂移頻率一般低於50%,其中不育係的漂移頻率較高為30%~50%,野生稻不到20%,栽培稻一般情況下低於5%。通常情況下,基因漂移隻能通過空氣傳播2~5米。實際上,距離在1~2米之內可能是超過10%的基因漂移幾率,2米之外就會降低到1%以下。這已經可以滿足貿易上的標準。“而現在國家的技術標準是100米,可以說加了很大的保險係數。”彭於發說。

  其次,第三方檢測機構還選擇草蛉、瓢蟲、蜜蜂、家蠶、跳蟲、水蚤等,研究了抗蟲水稻對天敵之外的其他昆蟲是否有生態學影響。結果發現,轉基因水稻的殺蟲蛋白有時會通過其他蟲向標靶害蟲傳遞,但每傳遞一次,蛋白數量就減少一次,大部分被排泄了。“也就是說,在食物鏈中不積累。”

  針對大家最關心的食用安全性問題,他們進行了毒理性和過敏性實驗。結果證明,轉基因水稻不僅無毒副作用,而且很容易消化,不會對人產生致敏性的反應。更進一步,為了回答長期食用安全與否的問題,他們還在動物身上應用公認的實驗模型進行了放大100倍以上的超常量實驗,來代替人體試驗。“最後都證明是安全的,轉基因抗蟲大米是可以放心吃的。”彭於發說。

  |公眾:輿論監督的社會環境

  麵對轉基因作物,公眾心中的問號很多,包括:食用安全,認為吃了之後不安全,害怕會危害身體健康、影響下一代;環境安全,認為種了之後,引起雜草耐藥性、害蟲抗性和危害生物多樣性等;產業安全,放開商業化之後,可能會影響我國的產業安全等。

  彭於發解釋,事實上,轉基因技術的原理很簡單,我們的研究也很多、很廣,隻是研究出來後,科研工作者大都隻關注於發表看起來高大上的科技論文,而忽略了向大眾及時傳播,造成了轉基因在群眾中的神秘感。因此,他提出下一步要加大科普傳播,報紙和網絡等媒體資源都應利用起來。

  實際上,他自己就在很多場合積極向公眾“科普”著轉基因農產品安全知識。在這些公開場合,麵對一些“反轉”人士的提問,他立場鮮明的答案有時甚至讓同行的科學家們都覺得意外。

  對於他的做法,和他共事多年的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表示讚同和支持。黃大昉說,轉基因安全本來是一個科學問題,可是由於過多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因素的幹預參與,使它變得非常複雜和敏感,老百姓搞不清楚。“作為一個科學家要勇敢地站出來,為了捍衛科學精神,為了科技發展,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彭老師做到了,所以給他點讚。”黃大昉說。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轉基因農產品彭於發

[責任編輯:]

2022年世界杯中國時間表 © 2012-2025 食安觀察版權所有

京ICP備09075303號京公網安備1101085079, 1101055372號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金融街長安中心5號樓4層403(郵編100043)

聯係電話:010-88825653 18500121702

稿件查詢:010-519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