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種質資源關乎中國糧食安全
保護種質資源關乎中國糧食安全
黃偉偉
“中國傳統種植的15000多種大豆品種中,有90%已經棄種,如果得不到保護,這些大豆品種就可能永遠消失。國家應當重視和支持農民的種子權益和農民育種的能力,這不僅可以豐富保存種質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更重要的是關乎我國整體糧食安全”,這是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汪暉今年“兩會”的一個提案。
汪暉認為,幾千年來,農民自己留種,根據氣候變化、需求變化,不斷篩選和優化品種,農民的育種實踐推進了作物性能的優化,豐富了物種的多樣性,維係了農耕的可持續性。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把廣西、貴州、雲南等西南省份持續種植的玉米農家種與存放在基因庫裏30年的種子作了對比研究,發現前者的基因更豐富、抗逆性更強。然而近30年來,農民育種的農作體係遭遇了排擠和顛覆。遭到的顛覆來自兩方麵衝擊:一方麵,資本主導的商業化種植大幅推動中國種業向單一化、壟斷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麵,政策支持不足則令農民放棄了民間育種的實踐。
缺少了農民育種體係的中國種業正在麵臨各種各樣的困境,而這些困境切實關乎到我國糧食安全大環境,必須得到解決。汪暉總結了最為明顯的三個方麵的困境:首先是種子市場的壟斷,種質資源的單一化,導致種質基礎的狹窄,從長期來看,不利於我國糧食安全。其次,外資種業公司強勢進入,我國種子主權令人擔憂。外資種業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即便是以合資的方式與國內種子企業合作,也無助於國內的種子研發。第三,盡管國家已經建立了種子基因庫,試圖保存生物多樣性,然而,這樣的保護遠遠比不上實踐中的保護。汪暉建議,在保存種質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麵,國家應當重視和支持農民的種子權益和農民育種的功能。中央和地方政府應鼓勵各省在不同的生態區域建立農民育種保護區,並在財政上給予支持。根據《種子法》第六條,“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於扶持良種選育和推廣,” 汪暉建議設立專項基金,用於農民育種保護區的建設。農民育種保護區可以體現三方的合力,結合國家補貼、社區支持和農民的主體性。農民育種保護區內以種植該生態區的老品種為主,以多樣性為特征。保護區可以起到四方麵的作用:一是發揮農民育種,保存種質資源的傳統功能,二是給社會提供生態農產品,可以通過“社區支持農業”的方法與消費者社區對接,有利於社會參與。三是通過育種實踐,改善農民生計,提高保護區的農民收入。四是成為生態多樣性的教育、研究、參訪基地,鼓勵教育團體和科研人員公益性參與,幫助農民建立種子檔案。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21)2014中國世界杯賽程預測 誠信宣言大會暨首屆食品誠信聯盟峰會
- (2014-07-10)伊利上榜:中國乳企首次進入全球10強
- (2014-07-15)2014年中國食品飲料大會
- (2014-08-01)中國吃掉全球近1/3奶粉 奶粉營養與母乳沒法比
- (2014-08-04)SGS成為中國最大農產品交易所指定質檢機構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