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條“任性”源於監管“惰性”
“辣條”最近被網民稱為“史上最牛零食”。5天、2000公裏、4個城市、8個廠家……在“3·15”消費者日前夕,記者聯動暗訪,實地跨省追蹤了“隻聞其名,不見其地”的辣條廠:12位數的手機號,消失的廠址,讓記者無處尋找;緊閉的大門,高牆上的監控,讓記者屢屢碰壁;緊鄰廁所的廠房,徒手操作的工人,還有滿不在乎的老板,讓記者知道辣條為何屢遭詬病。(3月15日《現代金報》)
辣條實際上是一些“小食品”的統稱,其大都由小作坊甚至黑作坊生產的,辣條的“辣”,除了指其味道和價格之外,更多的是指其“不健康”和“不衛生”;拿網友的話形容,就是“髒得不得了”。
“髒得不得了”的辣條為何在市場上“火得不得了”?如果不是記者發現並曝光,有誰知道小朋友們吃得津津有味的辣條“髒得不得了”?辣條“任性”,源於監管“惰性”,這顯然值得有關部門反思。食品產業的民生屬性,決定了世界杯賽程預測不僅是個經濟問題,更是一項重要的“生命工程”。因此,各地應對食品小作坊進行專項治理,對違法食品小作坊“零容忍”。一旦發現有食品小作坊在製售問題食品,應進行嚴厲查處,輕則停業整頓,實施經濟處罰;重則予以取締,並對企業法人進行法律製裁,才能守護好民眾“舌尖上的安全”。
相關熱詞搜索:惰性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