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印發《2015年種植業工作要點》的通知
【發布文號】 農辦農〔2015〕1號
【發布日期】 2015-01-16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黑龍江省農墾總局:
為全麵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的各項部署,紮實做好2015年種植業工作,我部製定了《2015年種植業工作要點》。現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切實抓好貫徹落實,全力促進糧食和種植業生產穩定發展。
農業部辦公廳
2015年1月16日
2015年種植業工作要點
2014年是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第一年,是糧食“十連增”基礎上高位護盤的關鍵一年。全國種植業係統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農業部的部署,牢牢把握“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工作總基調,堅定信心促發展,攻堅克難求實效,務實創新抓落實,戰勝了局部地區嚴重的自然災害、多發的生物災害、多變的市場環境等多重考驗,種植業生產保持發展的好勢頭。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高位護盤取得突破。棉油糖等經濟作物保持穩定發展,果菜茶等園藝作物提質增效取得新進展。種植業生產的好形勢,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突出貢獻。
2015年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一年。促進種植業穩定發展,意義重大、任務艱巨。2015年種植業工作的總體要求:全麵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的各項部署,堅持以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為主線,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穩中求優”的工作基調,優化結構布局,突出科技引領,夯實發展基礎,挖掘生產潛力,千方百計使糧食產量穩定在11000億斤以上,全力保持種植業發展的好勢頭。
2015年種植業工作的目標任務:堅持“穩、提、促”三字為重。“穩”: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絕不能出現大幅滑坡。“提”:提升經濟和園藝作物的質量和效益,保障種植業產品質量安全。“促”:深入推進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突出抓好控肥、控藥、控水措施落實,努力實現生產與生態協調,促進種植業可持續發展。在發展思路上,突出“調、轉、新、強”四字為先。“調”:根據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合理確定目標,排出優先序,優化結構布局。“轉”:推動技術創新和經營方式創新,注重產能和質量提升,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推動種植業生產由資源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品質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新”:找準薄弱環節,集中力量攻堅,在發展方式和挖掘潛力上取得新進展。“強”:加強種植業基礎保障能力建設,突出抓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夯實種植業發展的基礎。
一、繼續高位護盤,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
(一)努力穩定糧食種植麵積。強化政策引導,落實好農業補貼和價格支持等政策,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加強信息引導,指導農民安排好種植結構,力爭糧食種植麵積穩定在2014年的水平上。落實水稻、小麥等口糧品種麵積,突出抓好東北粳稻、南方雙季稻、黃淮海小麥等優勢產區。優化種植結構,在高緯度、幹旱地區要適當調減玉米種植,改種耐旱的雜糧雜豆和薯類等作物;在農牧交錯區,擴大青貯玉米等飼草料種植。
(二)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開展示範片定期輪換,已超過3年的萬畝示範片,原則上進行調整,優先支持水稻、小麥等口糧品種生產大縣,覆蓋更大範圍。繼續抓好整建製試點,進一步完善5個地(市)、50個縣(市)、500個鄉(鎮)整建製創建目標和工作機製,提升創建的層次和水平。強化責任落實,承擔高產創建任務的縣(市)和鄉(鎮),明確行政責任人和技術責任人。建立考核製度,重點對行政推動、技術規範、指導服務、標牌設置、資金落實等內容進行考核,逐級監管,逐項落實,確保取得實效。
(三)紮實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牢固樹立增產的理念、效益的理念、綠色的理念,突出良種良法配套優先、農機農藝融合優先、安全投入品優先、物理技術優先、信息技術優先,以主產區、產糧大縣為重點,大力實施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集中力量、分區推進,全力攻克影響單產提高、品質提升、效益增加、環境改善等技術瓶頸,促進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高產更高產。重點開展東北地區水稻節水灌溉和玉米生物防治、華北西北地區小麥玉米節水灌溉、黃淮海地區砂薑黑土改良和鹽堿地低產變中高產、江淮地區稻麥連作產能提升、南方地區水稻控藥、西南地區糧食單產提升、西北地區廢舊地膜回收、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等行動,依靠科技驅動,推進綜合施策,努力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可持續發展之路。
(四)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編製《全國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規劃》,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馬鈴薯產業集中。組織科研和育種單位開展聯合攻關,加快選育和篩選一批優質、高產、抗逆、綜合性狀優良、適宜主食開發的專用品種。集成配套適宜不同區域的以全程機械化為主的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在西北、西南、華北、長江中下遊及華南地區選擇基礎條件好、技術力量強的縣(市)試驗示範。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和工藝流程改進,提升馬鈴薯產業化水平,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更營養的主食產品。加強宣傳引導,擴大市場消費,讓馬鈴薯逐漸成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二、優化結構布局,堅持不懈推進經濟和園藝作物提質增效
(五)穩定棉油糖種植麵積。繼續推進東北大豆和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試點,落實棉油糖各項生產扶持政策,加強信息引導,突出優勢區域,狠抓措施落實,努力保持棉油糖麵積基本穩定。棉花:重點抓好新疆棉區,穩定長江流域和黃淮流域棉區,力爭棉花麵積保持在5500萬畝以上。油料:重點抓好長江流域油菜生產和黃淮海地區的花生生產,力爭油料麵積穩定在2億畝以上,穩定大豆生產。糖料:重點抓好廣西、雲南等甘蔗優勢產區,力爭糖料麵積穩定在2500萬畝以上。
(六)科技引領提質增效。繼續開展棉油糖高產創建,大力推廣輕簡栽培和高產高效技術,積極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提高單產水平和種植效益。重點抓好棉花輕簡育苗移栽示範、油料機械種植收獲、甘蔗脫毒健康種苗等栽培技術,形成一套成熟的高產高效模式,提高生產的科技水平。抓好廣西甘蔗收獲機械化試點,提高生產效率,穩定蔗農生產積極性。
(七)繼續開展園藝作物“三品”提升行動。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大力度,強化措施,確保取得實效。有序推進品種改良,加快選育一批適銷對路、熟期合理、品質優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加快建設一批果樹無病毒良種繁育基地和茶樹無性係良種繁育基地。積極推進品質改進,重點改善生產設施,開展老果茶園改造,推行與國際接軌的良好農業規範(GAP)標準體係,集成推廣標準化技術模式。大力推進品牌創建,啟動有影響力的水果、茶葉品牌培育和創建,支持各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品牌推介活動,搭建平台,搞好產銷對接,提升品牌知名度,擴大市場影響力。發布《2015年度全國第二批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八)促進蔬菜生產穩定發展。保持蔬菜種植麵積穩定,優化區域和品種布局,協調推進南菜北運基地和北方大中城市設施蔬菜生產,保障蔬菜均衡供應、市場穩定。因地製宜發展冷涼地區夏季蔬菜生產,豐富蔬菜市場品種。推廣安全高效綠色栽培技術,保障蔬菜質量安全。積極推進規模化生產,重點支持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標準化生產,提高組織化程度。紮實抓好北方大中城市冬季設施蔬菜開發試點,盡快形成一批可複製的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穩步提高北方冬春淡季蔬菜自給水平。
(九)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推進標準園由“園”到“區”拓展,在蔬菜、水果、茶葉專業村實施標準園集中連片推進,打造一批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的園藝作物標準化示範區。加強技術服務,支持各地開展農產品全程質量管理製度建設,創建一批技術規範、質量安全、品牌響亮、輻射帶動強的示範園。加強監督檢查,完善驗收標準,規範管理程序,強化資金監管,確保創建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三、守住耕地紅線,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
(十)紮實做好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守住耕地紅線。會同國土部門,嚴格規範,落實責任,優先將大中城市周邊、交通沿線易被占用的優質耕地和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率先劃為永久基本農田。探索永久基本農田“劃、管、建、用”的機製,實現永久保護、永續利用。指導各地建立永久基本農田檔案,做到上圖上星,實現可查可控。做好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質量驗收評定,確保補充耕地質量。完善省級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製度,強化耕地質量考核。嚴格規範管理設施農用地,保障設施農業的發展和新型經營主體用地需要,禁止“非農化”,做到農地農用。
(十一)開展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製定實施方案,突出建設重點,加大資金投入,力爭到2020年耕地基礎地力提高0.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個百分點,耕地酸化、鹽漬化、重金屬汙染等問題得到有效控製。突出“改、培、保、控”四字要領,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養分平衡、質量修複為重點,分類指導,分區推進,提升耕地內在質量。建立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製,確保耕地保護與提升取得實效。繼續抓好湖南重金屬汙染區綜合治理試點,集成一套農藝治理措施,形成一套可複製推廣的技術模式。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綜合運用複合型農藝措施,遏製黑土退化趨勢,恢複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
(十二)健全國家耕地質量監測體係。根據不同區域、作物布局和耕地類型,完善監測標準和技術規程,加強測土配方施肥化驗室考核和監測數據質量管理,建立耕地質量監測情況定期發布製度。結合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加強耕地地力和肥效監測與評價,按照國土“二調”數據,更新完善縣域耕地地力評價成果,加快區域耕地地力彙總評價。建設耕地質量大數據平台,收集整理土壤墒情、土壤肥力、肥料效率、水分利用等基礎數據,為科學指導農業生產提供依據。
四、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推進種植業可持續發展
(十三)開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科學施肥,減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力爭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0%以上、提高5個百分點,農作物化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按照“控、調、改、替”的路徑,控製化肥投入數量,調整化肥使用結構,改進施肥方式,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確保化肥減量目標的實現。重點是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繼續抓好取土化驗、田間試驗等基礎工作,支持專業化、社會化配方施肥服務組織發展,推進農企合作,深化與中化化肥合作,積極推進與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資局合作,提高配方肥到田率。推廣新肥料新技術,加快高效緩釋肥、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料、土壤調理劑等新型肥料的應用,集成推廣種肥同播、機械深施、水肥一體化等科學施肥技術。有效利用有機肥資源,推廣秸稈還田,鼓勵和引導農民積造施用農家肥,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提高有機肥資源利用水平。
(十四)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依靠科技,創新思路,有效控製農藥使用量,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係,力爭2020年農作物農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按照“控、替、精、統”的技術路徑,控製病蟲發生危害,推進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和高效大中型藥械替代低效小型藥械,推行精準施藥,實施病蟲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繼續在8個省開展高毒農藥定點經營試點,建立高毒農藥可追溯體係。擴大低毒生物農藥示範補貼試點範圍,在17個省(市)40個縣(市)的蔬菜、水果、茶葉生產基地開展試點示範,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加強農藥使用安全風險監控和農藥殘留監控。
(十五)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按照品種節水、農藝節水、設施節水、機製節水的要求,推進節水農業發展,力爭2020年實現農業用水總量控製目標。加強土壤墒情監測體係建設,提高自動化、信息化水平。突出重點區域,在西北、西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幹旱半幹旱地區,集成推廣旱作節水技術模式,繼續在10個省份建設10個高標準節水農業示範區,加快農業節水技術推廣。突出重點技術,根據區域水資源和氣候條件,因地製宜推廣抗旱品種、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突出重點工作,繼續抓好河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試點,配合財政、水利等部門抓好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措施落實。
五、強化病蟲防控,努力實現控災保安全
(十六)加強病蟲監測預警。組織全國農作物病蟲害測報網的1030個區域站,對重大病蟲的源頭區、遷飛流行過渡帶、常年重發區加密監測,準確掌握發生動態,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為科學防控提供依據。結合植保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加快構建病蟲害監測預警體係,重點建設一批自動化、智能化田間監測網點,實現數字化監測、網絡化傳輸、可視化預報,提高監測預警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十七)大力推進統防統治。結合實施重大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小麥“一噴三防”項目,在糧食生產主產區、重大病蟲重發區,重點扶持一批有規模、有裝備的大型專業化防治組織開展統防統治、應急防治,推進群防群治,提高防治組織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有效控製重大病蟲危害。繼續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百千萬”行動,建立不同層級、不同層次的病蟲統防統治示範組織,規範管理,提升服務,擴大影響。加強指導服務,搞好技術培訓,建立一支拉得出、打得贏的病蟲應急防治骨幹隊伍。
(十八)創新推進綠色防控。因地製宜集成一批適宜不同作物的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加快建設一批綠色防控示範區,培養一批綠色防控的技術骨幹力量,保障生產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在“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園藝作物標準園,率先建設218個國家級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示範區,1500個省級綠色防控示範基地及28個蜜蜂授粉與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範區,集成推廣84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更大範圍推廣應用綠色防控。
(十九)有效推進科學用藥。重點是做到“藥、械、人”的協調統一,實現農藥減量控害。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高效大中型植保機械,因地製宜發展航空植保,提升病蟲防治效率和效益。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技術骨幹為重點,加強安全用藥宣傳培訓,提高科學用藥水平。強化農科研教企協作,集成一批高效植保機械配套使用技術模式,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農藥利用率。繼續開展“百縣萬名農民骨幹科學用藥培訓行動”,在10個省100個縣(市、區)開展農藥科學使用、植保機械使用與維修培訓,培訓用藥主體1萬名,輻射帶動農民10萬戶。
(二十)全力阻截植物疫情擴散。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健全聯防聯控機製,有效遏製檢疫性有害生物擴散蔓延。加強風險評估,搞好監測預警,強化檢疫監管,及時防控處置,重點遏製稻水象甲、馬鈴薯甲蟲、柑橘黃龍病、蘋果蠹蛾等重大植物疫情傳播蔓延。搞好柑橘苗木、南繁製種的檢疫專項檢查,集中整治種苗未經檢疫調運等突出問題。加強植物檢疫技術支撐隊伍建設,組織開展植物重大疫情防控技術聯合攻關,落實重大植物疫情綜合治理措施,切實提升疫情防控科學水平。
六、狠抓防災減災,全力實現抗災奪豐收
(二十一)加強災情調度分析。密切與氣象等部門的溝通會商,及時做好關鍵農時和重點區域的防災減災工作。完善重大災害應急預案,重點防範幹旱、洪澇、“倒春寒”、早霜等災害,及早製定應對方案,增強災害應對的主動性。繼續開展農情田間定點監測試點,進一步完善土壤墒情監測發布製度,加強災害預測預判,提早發布預警信息,強化災情調度,確保各項防災減災措施落實到位。
(二十二)推進科學防災減災。加強分類指導,突出關鍵環節、主要作物、重點區域,因地因時搞好農業防災減災。實施主動避災,大力推廣深鬆整地、水稻大棚育秧、玉米抗旱“坐水種”,小麥“一噴三防”等技術,做到防災關口前移。完善農業防災救災資金補助政策,按照“先落實、後補助”的方式,組織受災地區及時落實關鍵技術,有效應對突發災害,減輕災害損失。
(二十三)強化技術指導服務。組織農業部作物專家指導組和防災減災專家指導組,在關鍵農時季節和災害多發期,根據不同區域受災程度和不同作物生長發育進程,製定分區域、分災種、分作物的科技抗災技術方案,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主產區和重災區開展分類指導,因地因苗因墒落實好防災減災關鍵技術,全力推進農業科技抗災。積極推進農企合作,開展農業保險示範縣創建,探索農業保險新途徑。
七、加強法規建設,全力推進依法護農興農
(二十四)推進立法進程。推動《農藥管理條例》修訂出台,製定《農藥登記管理辦法》、《農藥經營管理辦法》、《農藥登記資料要求》等配套規章。加快《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的起草,盡早列入立法計劃。組織起草《耕地質量保護條例》和《肥料管理條例》,加快立法進程。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推進《糧食法》的起草和頒布實施。
(二十五)推進依法行政。遵循法律規定和職責規範,加強農藥、肥料等農資市場監管。完善肥料登記管理製度,簡化肥料登記程序,將肥料登記納入農業部行政審批辦公大廳。積極推進農業綜合執法,在關鍵農時季節和農資銷售高峰期,組織開展農藥、肥料市場及生產企業專項抽查和執法檢查活動,強化檢打聯動,依法查處生產經營假劣農藥、肥料等違法行為,淨化農資市場,維護農民利益。
種植業係統要堅決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以堅定的信心、攻堅的勇氣、務實的作風,紮實抓好每一個環節,落實每一項措施,全力促進糧食和種植業穩定發展,為改革發展大局做出新貢獻。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5-09-25)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中秋國慶“兩節”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