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營養強化演變:從防病到保健
1915年,為防止甲狀腺腫,美國出現了商品化的碘鹽。此前,食鹽加碘已在歐洲實現,瑞士首先在家用食鹽中加碘。
1918年,由於黃油不足,使維生素A缺乏症急劇增加,丹麥人把魚肝油加入到人造奶油中,解決了這個營養問題。1936年,美國營養審議會建議在牛奶和人造奶油中強化維生素A和D,這個措施消滅了美國幼兒的佝僂病。
然而,自20世紀40年代以後,食品營養強化才開始真正大規模應用。1941年底,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提出強化麵粉的標準,從1942年生效,規定必須在白麵和麵包中強化維生素B1、B2、尼克酸和鐵。這一舉措在美國徹底消滅了癩皮病。
此後,對其他穀類食品等的營養強化隨之興起。例如,1943年對玉米粉進行強化,1946年對糊狀食品進行強化,1952年對麵包強化,1958年對大米強化等。
由於食品營養強化在消除和緩解某些營養缺乏病方麵所起到的作用,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也相繼開始推行相似的做法,頒布了與營養強化有關的法令和規定。例如,自1944年起,加拿大效仿美國,規定在麵粉及其製品中強化維生素B1、B2、尼克酸和鐵;日本在1949年設立了食品強化研究委員會,1952年在其國民經濟趨於穩定時建議食品應強化並製定有關標準,頒布《營養改善法》,對食品進行營養強化,大力推進營養強化米等強化項目。
菲律賓也於1948年開始對大米強化維生素B1、尼克酸和鐵,並且推行了在味精中強化維生素A的項目。195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建議,運往發展中國家的牛乳中應強化維生素A和D。歐洲各國也在上世紀50年代先後對食品營養強化建立了相應的政府監督管理體製,並對食品進行營養強化。
此後,食品營養強化的注意力開始從消滅大規模的營養缺乏病轉移到保證日常生活的營養平衡方麵。隨著婦女外出工作,母乳喂養減少,各種嬰兒配方食品大量出現。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營養強化的快餐食品飲料、休閑食品和調味品也應運而生。
據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誌紅介紹,此後一些年來,發達國家中營養強化工作的注意力,轉向為控製熱量和其他營養成分的人以及一些對營養供應有特殊要求的人製作營養食品。例如,希望減肥的人會減少自己的食物數量,這樣做的結果是在降低了熱能攝入量的同時也減少了其他營養素的攝入,從而造成營養問題。在專門配製的減肥膳中往往需要強化熱能以外的其他營養素,尤其是鈣和微量營養素。一些容易發生營養問題的人群包括長期減肥者、對食物特別挑剔的人、大量飲酒者、吸煙者、口服避孕藥者、生活壓力大的人、飲食不規律的人、孕婦和乳母等,他們都可以從營養強化食品中獲得益處。
對於有人質疑目前我國在食品中普遍添加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現象,範誌紅表示,這種問題並不存在,“相反,我國在這方麵太落後於國際水平了。”
“美國早就開始對麵粉進行營養強化,至今國民膳食中25%以上的維生素和鈣、鐵元素來自於營養強化食品。美國的牛奶、豆漿都做營養強化,脫脂牛奶裏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D,豆漿裏也加鈣,因為豆漿隻有牛奶中鈣含量的十分之一,用它替代牛奶容易導致鈣不足,所以要特意強化鈣。”範誌紅介紹說,“美國營養界的食物營養強化理念是,盡管居民的飲食習慣難以短期改變,但通過營養強化,可以讓居民要發生營養缺乏都很難。因為隻要吃主食,麵粉都強製加了多種維生素,可以進行補充。”
在範誌紅看來,當前,強化食品的發展方向已經從過去的“預防營養缺乏病”轉移到了“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方向上來。在典型的營養缺乏症已經少見的發達社會中,人們需要充足的營養素供應,以改善體質、預防疾病、增強活力。雖然對於強化的數量和方式還有著爭議,但是營養強化越來越緊密地與保健目的相結合的趨勢似乎是不可改變的。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9-23)營養素飲料大打健康牌 多喝無助補充營養
- (2014-10-20)帝斯曼參與多項活動 強力聚焦營養與健康
- (2014-11-20)美味泡菜也營養
- (2015-01-13)食品包裝上麵的營養素參考值到底有什麼用
- (2015-04-23)德國營養協會:長期飲用純淨水不利於人體健康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