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賽程預測 導刊》刊號:CN11-5478/R 國際:ISSN1674-0270

登陸 | 注冊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食鹽專營時代將終結 價格完全放開可能性不大

2014-11-25 10:43:41來源:新浪

評論0我來說兩句
  11月21日,工信部證實了廢止鹽業專營這一改革目標,並稱將對鹽業實行政企分開。

  實際上,10月29日,一則媒體消息就已披露了鹽業體製改革的新進展,該消息稱鹽業體製改革方案已在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議通過,並在各部委完成意見征求,預計在2016年廢止食鹽專營製度,放開所有鹽產品價格,到2017年新的方案將全麵實施。

  嗅覺敏銳者也早已進行布局。上海市鹽業公司方麵近日宣布,其與美國最大鹽業公司莫頓鹽業的合資企業上海中鹽莫頓鹽業公司,明年起將提高產能及擴大產品種類,加快拓展中國高端食鹽市場。

  食鹽專營被稱作“計劃經濟僅存的幾個堡壘之一”,由於各種原因,備受詬病的食鹽專營製度一直保留至今。此次的改革方案已是10多年來針對食鹽專營體製改革的第七輪方案,此前國家有關部委先後製定的6個方案,都由於各種原因擱淺。

  今年4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廢止《食鹽專營許可證管理辦法》。這一消息一時被輿論理解為食鹽專營體製的結束;但中國鹽業總公司隨即發表聲明,否認這一解讀。不過當時接受時代周報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這一舉措暗示了食鹽專營體製的鬆動,意味著進一步的改革文件將要出台。

  鹽業改革何時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依然沒有確切的信號。9月底,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副司長王強在相關調研活動中指出:鹽業體製改革“勢在必行”,但同時要“積極穩妥推進,確保行業穩定,逐步實現鹽業專營化向市場化的平穩過渡”。

  作為食鹽專營最大受益者的中國鹽業總公司(以下簡稱“中鹽”),一再被輿論指為反對改革的最大阻力。中鹽很少就此對外作出回應,近些年來,中鹽也早已開始通過集團化、拓展其他業務板塊等舉措,為遲早要到來的鹽業全麵市場化做準備。

  準入放開

  “食鹽專營放開是沒有疑問的,問題隻是遲放還是早放;應該是逐步放開,會有一個過程。”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表示。

  所謂的過程,實際上正是鹽業專營的利益集團,一位曾推動過鹽業體製改革的官員近日向媒體透露:“鹽業專營的曆史任務已經完成了,早就應該改,但一直被一些利益集團所阻撓。食鹽專營的實質就是政企不分,仍是計劃經濟那一套,同時容易滋生腐敗。”

  根據此前媒體報道,新版《鹽業體製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是在2009年鹽業改革方案的基礎上形成的。第七輪方案也跟第六輪方案一樣,設置了新舊過渡期,隻不過時間向後延了5年:到2017年全麵放開食鹽專營體製。

  2009年底出台的第六個食鹽專營改革方案中:“自《意見》下發之日起,有關部門研究製定食鹽準入條件、食鹽儲備、財政補貼、市場監管等政策措施,完善修改有關法規;2011年廢止鹽業專營有關規定,取消食鹽生產調撥計劃管理,允許現有食鹽定點企業進入流通市場,允許食鹽生產經營企業跨區域經營等;從2012年開始,鹽業全麵按照新的生產流通體製運行。”

  “鹽業協會人士”曾透露最新的改革版本是:從2016年起,廢止鹽業專營有關規定,允許現有食鹽生產定點經營企業退出市場,允許食鹽流通企業跨區經營,放開所有鹽產品價格,放開食鹽批發、流通經營;2016年企業同時申請新許可證,2017年開始,獲得新許可證的企業開始新的經營活動。

  國務院1996年頒布的《食鹽專營辦法》,確定了食鹽實行以定點生產、計劃調撥和政府定價等為主要內容的專營體製。事實上在1995年國務院下發了工業鹽放開的決定之前,工業鹽也實行專營。

  在食鹽專營體製下,隸屬國資委且兼有食鹽行政管理職能的中國鹽業總公司,集政企為一身,負責統一製定食鹽生產計劃,所有地方企業需從中鹽總公司獲取產量指標方可生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鹽業管理體製也幾經變更。今年4月被廢止的《食鹽專營許可證管理辦法》於2006年由國家發改委頒布,核心內容是對食鹽專營許可證進行管理,並明確國家發展改革委為鹽業主管機構。到了2008年,大部製改革下,國家鹽業管理職能由國家發改委調整到工業與信息化部,對食鹽專營許可證的管理相應移交。

  然而新一屆中央政府組建後,工業與信息化部已將其食鹽專營許可證的管理權下放省級,也就是說,《食鹽專營許可證管理辦法》雖然今年4月才正式宣布廢止,但其實2012年後實質上已失效。

  但隻要《食鹽專營辦法》尚在,食鹽專營體製就依然存在。許可證的管理權下放到地方,並不意味著食鹽這一領域準入的放開。這也是此前中鹽否認食鹽專營體製結束的理由。

  “以前的食鹽生產銷售都需要上報國家審批,管理權下放到省級本身有放鬆的表示,有種期待當然是,中鹽係統之外的民營企業也能進入食鹽生產銷售領域。”一名接受時代周報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但是現在說廢除專營,不代表完全放開市場,還是需要資質審核;在銷售、流通環節,總體也還是會有國家管控。”

  “至於價格,完全放開可能性也不大,在中國鹽是民生產品,更可能是發改委定一個指導價格,然後給各個省一個浮動空間,各省再根據自己的情況製定一個範圍。”上述人士表示。

  中鹽轉型

  “事實上早在2010年,就有地方鹽企不滿鹽業大部分利潤被壟斷專營的中鹽係統拿去、聯合向發改委申訴。”中宇資訊分析師安康對時代周報表示,這意味著如果放開食鹽專營,很可能會有有實力的資本進入這個市場。

  多年下來,我國鹽業的整體格局漸漸成形:在中央,中國鹽業總公司在製鹽、鹽化工等方麵有較大優勢;在地方,大部分省份以省級鹽業集團為主體,壟斷運輸與銷售,個別省份也控製食鹽生產,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工業鹽和鹽化工行業。

  中鹽在這一格局中無疑是龍頭老大的地位,根據其官方網站提供的數據,中鹽年產鹽占全國產量18%,食鹽產量占全國產量30%,年銷售食鹽160萬噸,覆蓋全國4.2億人口、36%國土麵積。

  因此,國家發改委經濟體製與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偉曾概括,我國現行的食鹽專營體製為“諸侯割據”,並呈現“政企合一、計劃供求、政府定價、體係分散等四大關鍵特征”。

  專營體製下的食鹽銷售給中鹽帶來了巨大的利潤。除了備受詬病的食鹽流通環節的壟斷“暴利”,中鹽總公司近年的財務數據也顯示其利潤構成中,食鹽產品的貢獻極為突出。中鹽總公司食鹽專營部部長董愛民在2010年初撰文稱,到2014年,食鹽板塊要實現7億的利潤;而按照中鹽2010年提出的計劃,到2015年其利潤總額目標也僅是12億—由此可見中鹽對食鹽業務的依賴。

  近些年中鹽一直被指阻撓鹽改推進。早在幾年前,中鹽高層對這一指責表態稱,放開專營企業不會生存不下去,中鹽不會阻撓改革,同時,中鹽已經在為放開專營後的市場競爭做準備。

  “中鹽一直對鹽業改革提反對意見,放開專營意味著壟斷地位的喪失;對廢除專營他們也早就有所準備,至少思想上的準備很充分,這也是在逼著他們轉型升級。”李錦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表示。

  在鹽業改革的大趨勢下,同許多壟斷型央企一樣,中鹽也嚐試以集團化應對市場化,據公開信息,中鹽通過無償劃轉、股權並購等低成本方式,擁有的食鹽定點生產企業不斷增加,食鹽定點生產計劃指標也穩中有增,全國120家食鹽定點生產企業中約有25家已並入中鹽係統。

  同時,中鹽也在其產業鏈條及周邊不斷拓展延伸,據時代周報了解,2004年之前,中鹽總公司尚未涉足鹽化工行業,但近幾年來,鹽化工產品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的份額開始超過一半。事實上國資委曾在2012年5月對中鹽的主業進行了調整。調整後,中鹽主業包括了采、製鹽及相關鹽化工生產、食鹽專營及相關產品貿易和鹽業勘查,工程設計、相關產品技術開發和服務。

  然而由於相關行業整體低迷,近幾年來,中鹽的資產規模擴張並沒有為其帶來好的財務表現。2013年12月18日,中國鹽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意味著中國鹽業總公司整體改製上市啟動,這進一步給中鹽帶來了財務目標壓力。

  “廢止食鹽專營,對中鹽的最大衝擊無疑體現在利潤上。”安康表示,“同時,廢除食鹽專營最重要的一點是做到了政企分開,這其中就切斷了中鹽對地方鹽企的控製鎖鏈,地方企業有了更多的自主權。”

  就在不久前,中鹽旗下上海市鹽業公司方麵表示,其與美國最大鹽業公司莫頓鹽業的合資企業上海中鹽莫頓鹽業公司,明年起將提高產能及擴大產品種類,加快拓展中國高端食鹽市場。根據中鹽上海鹽業公司總經理王學仕的說法,中高端食鹽市場在發達國家食鹽市場占比在8%-10%,而在中國目前幾乎是空白,未來成長空間巨大。

  該舉動受英國羅斯基爾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的一份最新數據所驅動,急劇膨脹的化學工業和飲食需求,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用鹽消費市場。早在2012年,中國用鹽需求已占全球1/4,隨著經濟增長,中國預計會成為全球最大的鹽進口國,用鹽市場也將持續保持強勁增長。

  截至發稿前,時代周報多次聯係中鹽采訪未果,中鹽總公司黨委委員楊海燕以對鹽改具體情況不清楚、且不是2022世界杯預選賽最新排名 發言人不便發言為由,婉拒了時代周報的采訪。

  發改委體改司副司長王強在9月底的調研活動中指出,要“統籌考慮改革的各項配套條件,積極穩妥推進,確保行業穩定,逐步實現鹽業專營化向市場化的平穩過渡”。

  “通常來講,配套政策出得越細,離真正推行也就越近。另一方麵,從現在到2017年,中間還會出現什麼情況很難說,鹽改進度還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安康認為。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食鹽

[責任編輯:]

2022年世界杯中國時間表 © 2012-2025 食安觀察版權所有

京ICP備09075303號京公網安備1101085079, 1101055372號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金融街長安中心5號樓4層403(郵編100043)

聯係電話:010-88825653 18500121702

稿件查詢:010-519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