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賽程預測 導刊》刊號:CN11-5478/R 國際:ISSN1674-0270

登陸 | 注冊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中國食品科技攻關亟待接地氣 微生物汙染成短板

2014-11-06 13:20:47來源:人民網

評論0我來說兩句
  “中國食品工業用30餘年的時間,在完成從溫飽到小康到安全健康需求的曆史性跨越中,在壓力下鍛煉了自身的能力,在追趕中逐漸形成的理念更新與觀念改變,具備了與世界接軌的內生動力。”這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在2014年11月5日-6日召開的以“科研釋放威力”為主題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一屆年會上指出的。  麵對未來3-5年中國食品工業創新型發展的重要時期,國家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國家體製的轉型,都將政策需求、產業需求、 世界杯賽程預測公眾科普需求的目光投向食品科技界。與會專家認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正在聚集起食品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加速科技與企業的對接,“讓科技釋放威力”,這是產業發展的需求,是本次大會的使命,更是中國食品科學界的使命。

  食品工業的轉型是對結構的調整、對品質的提升。從消費需求上看,對食品的質的追求將取代對供給量的基本訴求,價格優勢競爭將弱化、品質優勢競爭將強化。雖然從產業平均增速看在放緩,但是那些安全、營養、方便、健康及能滿足消費市場個性化需求的產品與企業的市場,可能不降反升。

  孟素荷表示,中國科技界的威力源自三方麵的能量。第一,中國食品科技的威力,在於我們在滿足全球最大的食品市場的需求中,煥發出的活力和創造力。別人在走,我們在跑。中國食品工業用30餘年的時間,在完成從溫飽到小康到安全健康需求的曆史性跨越中,中國食品產業在壓力下鍛煉了自身的能力,在追趕中逐漸形成的理念更新與觀念改變,具備了與世界接軌的內生動力。第二,食品工業與科技界巨大的體量及持續30餘年的厚積薄發。全國235所食品院校,100餘個研究院所和中心,136種食品類刊物、每年10萬名食品專業畢業生,為行業積累了大量人才梯隊。我國體量巨大的食品工業及教學科研體係,在企業逐漸加大的科研投入中,在政府持續增加的投入中獲得滋養。全國食品科技界由此在點麵結合中逐漸連成整體優勢,在成長中鑄就了食品界的高原。第三,我們根植的飲食文化沃土、東方食品的源頭,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厚重的飲食文化根基及理念的更新,是我們的優勢、能量與威力,但釋放能量需要一個重要的裂變過程,一股推動力,這也正是我們欠缺及急需補救的。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食品處處長郭翔在解析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狀況時指出,2012年,食品工業科技投入達322.5億元,占全國科技投入比達到了4.48%。進入2013年後,科技投入繼續保持增長勢頭,重大澱粉酶的創製與綠色製造技術、基於風味導向的固態發酵白酒生產新技術、發酵與代謝調控關鍵技術、冷卻肉品質控製關鍵技術、幹酪製造與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等先進生產技術先後得到了推廣應用,這對食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增強起到了重要作用。  與會代表分析說,原因之一是中國傳統食品工業化的研究已形成初步積累,目前急需集成,通過研討交流和融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級。二是中國食品工業轉型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強烈呼喚富有特色的食品的出現,呼喚傳統產品和有文化認同感的食品的回歸。另外,東方食品天生具有的健康、養生的內涵也符合大眾的訴求。這使得如何發掘東方食品的特色,開發現代食品成為行業熱點。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的專家們認為,原料問題、微生物汙染及消費者對中國食品的信任危機,是中國世界杯賽程預測的三塊短板。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是彌補短板的重要內容,三者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孟素荷也同時指出,對於中國的食品科技界,需麵對並解決三個問題:首先,整體目標仍在飄離。中國食品工業及科研安排少戰略多戰術,多縱比少橫比;以部門需求為主導,缺乏站在國家立場俯視行業發展戰略的深入研究。科技界應盡早以國際視野,凝聚前瞻性的戰略思維的科技界共識,為行業發展,為國家發展戰略提供科學發展的思想之源。其次,科研隊伍有高原,少高峰。麵對對工業食品的質疑,對中國世界杯賽程預測的信任危機,我們的食品科研總體上不接地氣,科研課題的產生主要源自教授的大腦而非生產一線。第三,自主創新時不我待。食品行業亟須科技界在學科交叉中予以破解多項難題。我們已經走過了以仿製、借鑒為主的學習與跟蹤階段,解決中國傳統食品工業化的問題,解決全球食品工業共性技術問題,我們已經逐漸觸碰到共同的起跑線,但差距仍在,中華食品承古風、留美味、興中華、傳世界,將隻能依靠我們自己!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微生物中國食品

[責任編輯:]

2022年世界杯中國時間表 © 2012-2025 食安觀察版權所有

京ICP備09075303號京公網安備1101085079, 1101055372號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金融街長安中心5號樓4層403(郵編100043)

聯係電話:010-88825653 18500121702

稿件查詢:010-519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