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進口大幅增加存糧不好消化 市場新常態倒逼政策調整
進口大幅增加存糧不好消化
中國食品網訊 伴隨我國華北、東北地區遭遇的幹旱天氣,近期包括玉米期貨以及節水、水利等概念股紛紛上漲收高。
專家指出,隨著後期天氣狀況的好轉,雖然部分地區農產品的減產或已不可逆,但國內糧食的供應安全無憂。相反“進口大幅增加、存糧不好消化”漸成糧食市場的新常態,國內外價差持續的擴大,托市收購的政策也麵臨相應調整。
旱情催生資本市場“農情”
即使是現代社會,天氣依然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此前市場對厄爾尼諾可能帶來影響的爭論後,國內原本的“汛期”出現大旱天氣,東北、華北主要糧食產區持續幹旱,再度催生資本市場的一輪“農情”。
期貨市場上表現最明顯的是玉米、大豆價格。統計顯示,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的玉米期貨價格過去一個多月來累計上漲2.8%。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國內農產品期貨價格大多下挫,跟蹤一攬子農產品上市商品表現的農產品指數下跌了2.5%。
與此同時,A股“幹旱題材”也有所表現,每逢幹旱,資金偏愛的水利股錢江水利和安徽水利7月以來的漲幅已分別達13%和8%,而節水、更新管網改造概念的大禹節水、國統股份等也都有較大幅度上漲。
托市收購政策麵臨壓力
事實上,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相比價格,當前糧食市場更應擔心的是存糧庫存該如何消化?
據中華糧網提供的數據,目前海外進口小麥到岸的稅後價格每噸2040元左右,而在國內市場主產區之一的鄭州地區報價2520元/噸,消費區的廣州價格更高,內外價差接近500元,玉米的價差則更大,進口玉米到岸價約每噸1780元,而廣州玉米價格則高達2740元/噸,每噸的價差近千元。
雖然目前我國糧食進口實行配額管製,但價差巨大使近年來的進口也不斷擴大。業界普遍認為,糧食市場的新常態,除了國際市場連續豐收外,國內托市收購政策的弊端日益顯現也是重要的方麵。“目前執行的托市收購政策確實對調動生產者積極性,提高農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義,但這一政策的弊端是缺乏彈性,近年來越來越陷入大量從國外進口,國內又大量收儲的‘怪圈’。”東方艾格農業谘詢分析師馬文峰說。
業界專家表示,隨著種地收益相較務工收益的劣勢越來越顯現,農業生產將會逐漸走上效率提升的規模經濟階段,托市收購的政策也麵臨相應調整。“應逐步建立起農產品目標價格製度,在價格過高時補貼消費者,在價格過低時補貼生產者,但這一製度還在棉花、大豆非主糧品種中進行試點,主糧品種時機的成熟仍尚待時日。”有專家認為。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8-11)公開供應商食品信息以後或成常態
- (2015-01-29)餐飲業迎來務實新常態 李錦記支持中餐國際化
- (2015-03-17)沒有常態化監管 哪來世界杯賽程預測 ?
- (2015-03-19)高伏:“新常態”下的世界杯賽程預測 要抓住工業環節
- (2015-05-08)期待“犯規就罰下場”成食品監管常態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