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價格勁漲 中國市場成各牛肉出口國角逐戰場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最新公布的調查顯示,亞太地區2013年的牛肉營業額已超過5800億美元,將是全球牛肉最大的區域市場。並指出中國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中國民眾對紅肉的偏愛,將是促進亞太地區牛肉消費的核心驅動因素。記者查閱近期國內牛肉消費市場的相關報道了解到,牛肉價格“漲”聲連篇,更有業內人士表示:“牛肉消費市場供不應求,中國的牛肉消費市場已經成為了各牛肉出口國角逐的戰場。”
若真如此,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種供需兩旺的現象?消費者對牛肉的消費熱情又是怎樣?就此,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地區一些農貿批發市場和商超,並經采訪相關行業專家發現,“國內養殖生產力的下降,是導致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有進口牛肉品牌打著“親民”價格想借機籠絡民心,雖然有的消費者認為進口的更加安全,但也有消費者對此並不領情。
牛肉大國明爭暗搶
“根據荷蘭銀行Rabobank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進口牛肉29.7萬噸,是2012年進口量的3.79倍。”美國肉類出口聯合會公共關係主任Joe Schuele說“2013年中國每個月的牛肉進口量等於2011年整個一年的進口量。”就此,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3年牛肉進口量的快速增長或與國內豬流感事件有關,消費者基於安全因素對進口牛肉的選擇增加。”她說:“終端市場價格是商品供求關係的重要體現,自2006年以來國內牛肉價格持續上漲,一定程度上已經表明國內牛肉市場供不應求。隨著近年來居民消費需求增加,而進口牛肉範圍和數量有限,因此,國內牛肉市場較為緊俏。”
查閱各方數據都可以顯示,中國已然成為了全球不可忽視的牛肉消費市場,麵對如此快速增長的中國進口牛肉市場,各牛肉出口大國無不青睞,並明爭暗搶,就連因瘋牛病一直被拒之門外的歐盟國家也躍躍欲試,其中,“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開始訪英行程前,英國《金融時報》等多家媒體均披露,英方期待此次訪問能夠達成解除英國牛羊肉對中國出口禁令,結果還是未能如願。”
就此情況,畜牧業研究員馮永輝告訴本報記者:“歐洲這些國家,並不是牛羊肉的主產國,也是消費國,他們自己都不夠吃,每年也要從美國和澳洲進口牛羊肉,尤其是牛肉,他們的環境比我們的還要緊俏,他們之所以想要和中國簽訂牛羊肉的進口貿易合作,主要是為了賣他們的副產品,不是牛肉。還有其他的一些非主產區的,他們也想把他們的‘牛雜’賣到中國來。未能取消禁令,是他們還不夠出口中國的條件。”
簡愛華表示:“中國人均牛肉消費量僅為4到5公斤,僅是全球平均消費量的1/5,所以現在市場價格呈現持續上漲的態勢,未來巨大的發展空間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不論是各進口國采取低價或其他戰略爭搶市場、包括被禁國家垂涎國內市場都屬正常。”
馮永輝分析稱:“目前看來,由於國內的供需缺口比較大,國內的養殖企業根本就吞不了這個大蛋糕,也根本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國家從大的形勢可能還會增大進口量。即使從國外大量的進口牛、羊肉,目前還影響不到國內的相關企業。”
消費者冷眼以對
據一畝田農業網監測中心數據顯示:“2014年6月25日牛肉批發市場價格為54.92元/公斤,去年同期為51.06元/公斤。上海價格出現了上漲,去年是46.41元/公斤,今年是50.12元/公斤;遼寧價格出現了上漲,去年是45.84元/公斤,今年是49.75元/公斤。”
市場缺口巨大,價格上漲,銷售商的生意是否就好做?消費者的購買情況又是如何?經記者走訪了解,北京地區牛肉銷售商普遍稱“生意不如以前好做”,消費者的消費熱情似乎與“供需兩旺”的市場行情大相徑庭。
24日北大地批發市場中的一位牛肉批發商告訴記者。“前幾年,生意好時,都顧不上搭理二三斤零買的散客,現在來的都是客呀。如果真像媒體所說的牛肉行情那麼火,都不夠賣的,那我們的生意也就好了。”
“價格相對去年、前年是漲了一點,但方方麵麵的成本也都逐年在增長,銷售情況並不是很好,還是前幾年價格低的時候生意好做啦。”6月25日上午,在錦繡大地批發市場的肉食批發大廳中,一位攤主如是告訴記者。相比其他種類的批發大廳,肉食批發廳中人員就顯得稀少很多,而在為數不多的四五家牛肉批發攤位前,沒有一個顧客上前詢價或是購買,攤主們不是低頭擺弄手機,就是三兩坐在一起聊天,顯得有點冷清。
當日下午,記者在八達處附近的一個農貿市場的肉類大廳中了解到,一斤上好的牛肉售價28元。若大一個大廳,賣牛肉的隻有兩家,兩家都表示因為不好賣都帶著銷售羊肉。
記者在西黃村物美超市和山姆會員店發現,豬肉和鮮類肉食櫃台旁邊,挑選的顧客偶爾排隊稱重,而在牛肉櫃台前,顧客總是寥寥無幾。雖然,物美超市的一位牛肉銷售人員大聲喊說:“降價啦,降價啦,東來順牛肉,由39元一斤降到29元一斤了。”但是麵對如此大幅度的促銷,在肉食區經過的顧客均無人停留。
在山姆會員店牛肉櫃台前,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選購國產牛肉的還是多,我聽好些個顧客說進口的那麼遠來不新鮮,也有一些人看都不看來了就拿進口的。”
記者了解發現,麵對自己上趕著的中國市場,“高大上”的進口牛肉其價格走起了親民路線,像國產品牌克爾沁整包牛腩1.5千克,售價134.4元,產自吉林長春的一號肥牛500g,售價43.8元,而2.684千克的澳洲整包牛腩售價僅154.59元,1.55千克的澳洲整包板健售價135.78元,其他部位的價格與國產的肉也不相上下。
一位帶著剛參加完高考的女兒的女士專門來選購牛肉,她告訴記者:“孩子剛‘解放’,說想吃牛肉,專門跑來買點,我同事說進口的好,我想著很貴,但比了半天怎麼覺得進口的還沒國產的貴呢?”該女士手裏拿著兩塊整包的國產和進口的牛肉邊比較邊說:“怪不得進口的還便宜,肉的顏色就沒國產的這新鮮,肯定放時間久了。”
就進口牛肉與國產牛肉的品質,簡愛華表示,“牛肉的品質有多方麵因素決定,如品種、飼養方式、儲藏方式等。進口高端牛肉當然在各個方麵都無從挑剔,但是也有定位大眾市場的中低端牛肉,當然品質也會有所降低。國內市場也是如此,也有定位高端的牛肉,當然從品種選擇、飼養方式也會與眾不同,同樣也有品質略差的產品生產。”
馮永輝則認為,“相對來說國外的肉品質要好一些,因為人家的都是天然放牧,草場環境、水資源、土壤等環境都要比國內要好,飼養密度也非常的稀,因為飼養密度越低,健康狀況就越差,這是必然的。”
解決內需“應從源頭入手”
有報道稱“中國在2012年時還未進入烏拉圭牛肉進口國前十,而在2013年中國成為了該國牛肉最大的進口國。”如此快的增長速度,顯然是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重視。國家發改委於去年9月25日“公布了《全國牛羊肉生產發展規劃》(2013-2020年),經初步測算,規劃期需要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7億元,但《規劃》更多的是扶持生產大縣,而不是一個普惠性的政策。”
簡愛華表示,“與豬肉相比,肉牛養殖周期更長,並且繁殖率低,因此也就加大了養殖者的經營風險和資金風險。近兩年國內肉牛養殖已有一定規模化發展,但是仍需要國家政策予以扶持以進一步規模化。肉牛養殖麵臨著飼料成本、人工成本增加等壓力,規模化將是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在馮永輝看來,“政府對牛、羊的扶持政策也是最近兩年價格漲上去以後才有的,但是據我了解,扶持的力度不如當年扶持生豬的力度。當地政策是即給地也給錢,大家都來養了,問題就得到了緩解。因為牛不能完全進行舍飼,加之大環境的原因,想要形成大規模的養殖很難。未來幾年,牛肉還會保持非常堅挺的一個態勢,很難大幅下降,勞動力的減少、牛的存欄量下降等問題都與城鎮化有很大的關係。生產效率的問題是短時間很難解決的,這是一個剛性的上漲,這種短缺將來會成為一種常態,它不是說這兩年短缺了,過兩年就養的人多了,這個很難。”
據了解,我國肉牛的養殖形式,主要還是由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幾種形式構成,雖然,2013年政策補貼向養牛經營者傾斜,但依然“是車水杯薪”。
一位西北家庭農場場主告訴記者,“一頭小牛從懷上到生出要十個月零幾天,剛出生兩個月的就可以賣到5000元,聽起來價格不錯,但周期太長,買牛的人買不到牛,養牛的人賺不到錢,飼料在漲價,利潤並不多。”該農場主並告訴記者,“最初政策對養牛的農戶都放20000元的無息貸款,後來因為不是很好養,很多當初申請了的人蓋個牛棚,不養牛,拿錢幹別的事兒去了。”
據馮永輝分析,雖然進口並不是長久之計,但由於中國的牛肉消費市場缺口較大,肉牛的生長周期比較長,短期之內如果不靠國際市場,很難解決國內的這種供需矛盾,想要走出這種困境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他說:“首先你得從根源上找這個問題,為什麼產量會下降?那就是沒有人願意養,因為投入比較大,養殖環境差,回報低。若想要解決市場供需不足的現狀,必須要想辦法從源頭解決,那就是促進牛羊畜牧業的發展,想辦法提高養殖水平和產量。”
也有業內人士建議,“根據國際通行的辦法,可以對母牛展開補貼,同時結合凍精補貼,建立起肉牛的良種繁育體係,從基礎上解決肉牛繁育問題。同時要加強對養牛的投入性補貼,建立起飼草飼料的供應體係,來降低養牛的硬成本,提高養牛的效益和積極性。”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8)美食品價格飆升 牛肉創10年來最大漲幅
- (2014-06-18)牛肉一年漲價25%販子到處搶牛 養殖戶沒賺反虧
- (2014-06-18)羊肉卷裏豬做主 牛肉漢堡雞當家
- (2014-09-16)由死豬肉變“牛肉幹”被判刑事件引發的思考
- (2014-09-25)內蒙古牛肉幹市場問題凸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