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方便食品 可食用的“備胎”
中國古代的方便食品 可食用的“備胎”
可食用的“備胎”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外出自駕遊,往往會在馬車後麵懸掛一個圓圈形狀的東西。不要亂猜,它當然不是像今天越野車後麵的備用車胎。這個奇怪的東西名兒同樣很奇怪,叫“餢鍮”,音譯“布頭”。實際上,它就是一種便利食品。至於製作工藝,首先發好一盆麵,堆在麵板上揉搓,形成一個巨大的麵環。完了下到鍋裏炸,至金黃皮酥方可。最後撈出鍋,晾掉上麵的油,懸掛起來貯存。待到外出的時候,就將炸好的餢鍮掛在車後。路上累了餓了,停車歇歇腳,順便就拿下來啃兩口餢鍮,既方便又能填飽肚子。
串起來的“花骨朵”
到了宋朝有種比較常見的方便食品叫作“餶飿”,也叫“骨朵”。這種麵食裏麵還帶餡兒,製作工序類似於包餃子,但比餃子還要複雜。先要擀好麵皮,擱進肉餡,完了對角折起,周邊捏緊,作出一個三角形的模樣。然後把三角形的兩個邊角對折,捏緊,這樣捏出來的形狀跟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般。最後逐一入鍋炸好,再用竹簽串起來,留待日後食用。《水滸傳》講得就是宋朝的事兒,裏麵武大郎被毒害,武鬆為其報仇,叫來街坊鄰居作證,問王婆的隔壁是誰家,王婆回答:“他家是賣餶飿兒的張公。”可見,張公賣餶飿,就是開了家方便食品小吃店。
多功能“築城磚”
明朝時期,有一種方便食品叫“蘿卜磚”,名字同樣很奇怪。它的主要製作原料就是大蘿卜。把蘿卜洗淨去根、去皮之後,放入鍋裏蒸煮。冷卻後,倒在盆裏,搗成泥糊糊。將泥糊糊灌入準備好的模子裏,脫成磚坯形狀,最後晾曬風幹。所以說,這是名副其實的“蘿卜磚”。蘿卜磚還用於軍事防禦上來,明朝時期蘿卜磚就常拿來構築內牆。當戰火一起,全城戒嚴,處於防禦狀態的時候,城裏和城外隔絕,糧食短缺,這時候蘿卜磚就派上了用場。從牆上取下幾塊蘿卜磚來,擱到鍋裏一煮,立即成了粥,用來充饑果腹。
最美味的“備荒糧”
清朝,又製作出了“耐饑丸”這種方便食品。具體做法,是將糯米炒至發黃,倒在石臼中晾曬。再將紅棗入鍋蒸熟,去皮、去核,同樣倒入石臼晾。然後就用大杵搗石臼中的糯米和紅棗。搗爛和勻之後,將糊糊取出來,團成一個個雞蛋大小的丸子。最後,鋪到葦葉上晾曬風幹。清人學者李化楠,他記載這種耐饑丸的效果十分顯著,吃上一丸,管保半天不餓。他在餘姚任職縣令的時候,就曾經號召廣大農民群眾趁著豐收年多製作些耐饑丸,以備災荒缺糧時食用。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8-13)中國燕窩品牌現狀不容樂觀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