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露天燒烤應疏堵結合規範引導
曾經一度蔓延全國的霧霾危機使越來越多的城市有了緊迫感,惠州也不例外。盡管十麵“霾”伏之下,惠州常能“風景獨好”,空氣質量頻排全國前列,但近年來PM2.5問題也不容樂觀。上周發布的《2013年惠州市環境質量狀況公報》顯示,相比2012年,去年惠州市區空氣優良天數有所增加,PM2.5平均濃度卻上升了26.7%。
在諸多汙染源中,露天燒烤被視為推高PM2.5的一個“幫凶”。國家環保部去年初發布的《環境空氣細顆粒物汙染防治技術政策(試行)》已明確將“燒烤和爐灶煙霧”列入生活汙染源,並提出“要嚴格控製城市露天燒烤,在人口稠密的大型城市,應通過立法予以禁止”。對於不少“吃貨”來說,路邊攤的烤串和啤酒,不僅是一種味蕾享受和飲食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情調與城市記憶。一旦禁止露天燒烤,難免有些遺憾甚至是難以接受,但從預防空氣汙染的迫切性來看確有必要。
今年2月印發的《廣東省大氣汙染防治行動方案(2014-2017年)》也作出了“禁止露天燒烤”的相關表述。惠州此次提出的“禁烤令”是全省規定的一種重申。然而,要真正將之落地執行好來,還得跨越多重考驗。目前,惠州對禁止露天燒烤僅有初步計劃,尚未有具體方案和配套舉措,但即使規定正式出台後,由於隻是規範性文件,缺乏法律支撐,落實新規還得先克服執行難題。
首先,露天燒烤流動性大,且多在夜間出沒,執法人手不足和工作時段差異,易導致查處整治工作捉襟見肘、疲於應對。治理露天燒烤是典型的“多頭管理”,涉及城管、環保、工商、食藥監等多個部門,要使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又通力合作,高效的聯動機製不可或缺。其次,有必要明晰執法歸屬,是城管部門主導,還是環保部門牽頭,這也有探討空間。厘清了責任,才能防止踢皮球,否則規定難免淪為一紙空文。此外,克服技術難度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露天燒烤情節有輕重之分,PM2.5汙染有多少之別,如何通過技術處理使罰款等懲處讓違規者心服口服,有必要製定和公布細則,避免遭遇民意的不解與抵製。
治理露天燒烤,無論對於惠州,抑或全省,都不啻為城市管理和霧霾防範的一個新命題。然而,在苦霾久矣的北方不少城市,向露天燒烤宣戰早已吹響號角,但效果並不明顯。今年5月1日起,北京開始執行《北京市消夏露天餐飲經營管理暫行辦法》,露天燒烤被明令禁止,違規經營者將按《北京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沒收燒烤工具,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但當地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遇到顧客和商販不配合,甚至一跑了之,城管又無權抓商販回隊進行處罰,通常隻能以罰沒烤爐等經營工具作罷,難以起到威懾作用。整治露天燒烤儼然變成了一場新的遊擊戰。
如何規避類似問題,是惠州的決策者應當事先考慮周全的。就目前而言,在《廣東省大氣汙染防治條例》尚未出台而惠州自身又沒有地方立法權的情況下,要對露天燒烤一禁了之,恐不現實,而隻有疏堵結合、規範引導才能爭取更多理解與配合。今年3月,城管部門在對惠城區河南岸一處夜間燒烤、麻辣燙等占道攤檔集聚區進行查處時遭到攤主反抗,導致7名工作人員和2名商販受傷,期間甚至有攤販點燃煤氣罐試圖阻撓執法。這也告誡我們,要化解潛在的衝突做足前期溝通何等重要。
對於露天燒烤汙染整治,改變市民和商販的原有認識也許是取得進展的第一步。除了產生PM2.5、不利於環保,燒烤本身就是一種對人體不太健康的餐飲方式,路邊燒烤衛生狀況更存隱憂,應當通過科普教育,讓更多人了解其潛伏的危害。彌合了認知的鴻溝,縮小了觀念的差距,才能使人們自覺遠離燒烤,理解“禁烤令”的初衷與用意,進而給予更多支持和配合。當然,針對露天燒烤攤販,則不宜一味堵截取締,環保局可與城管局等部門密切合作,利用“流動商戶之家”和流動商戶協會提前做好溝通、多聽民聲,並通過設立疏導區(點),引導其進入集中設置的場所經營,改造淨化設施,降低油煙排放,減少汙染輻射麵。
霧霾圍城之下,每個人都是受害者,而對於環境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防患於未然。雖然惠州如今仍較宜居,但PM2.5和水汙染等問題也正隨著這個轉型城市的工業與經濟快速發展而有所凸顯。前不久,惠州31家汙染企業被省環保廳掛“紅黃牌”(數量居全省第三)以及博羅的“彩色河流”事件即是警示。我們同生態環境問題的角力與較量也許才剛剛開始,在治理空氣汙染和追求更高環境品質的征途中必須多方聯合發力,政府主動作為、企業踐行責任、市民積極參與、社會協同合作,都概莫能外。而作為監管者、引導者,政府部門如何喚起並把這些力量擰成一股繩,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相關熱詞搜索:露天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