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做孩子航天夢的引路人 康師傅打造科普教育新課堂

2020-07-03 17:14:01 來源: 中華網

跨越了大半個中國,康師傅全新公益科普活動《太空美食家》網課近日在全國的20餘所小學如火如荼地展開。這些學校遍布我國大江南北,從一線城市到普通鄉鎮,作為熱心公益事業的快消品企業,康師傅始終希望通過科普的形式向青少年傳遞食安知識,特別是成為航天事業合作夥伴以後,航天和科普相結合的模式為康師傅的公益之路又增添了一抹科技的色彩。正基於此,《太空美食家》網課孕育而生,通過寓教於樂的航天科普內容,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擁有漫步太空的“體驗感”和收貨滿滿的食安知識。

太空美食家課堂上老師為同學們介紹太空食品

“開放式”科普,促進教育擴大化

此次《太空美食家》網課就是運用了“互聯網+公益”的模式進行航天科普的全新嚐試。聯合相關教育部門,《太空美食家》的定製化課程內容不僅可以下沉到更多城市和地區,而且“閃閃發光”的航天科技和食安知識對孩子們學習形成了有益的補充。通過跟隨著老師動手實驗,孩子們學習到了“FD凍幹技術起源於航天,能夠鎖住營養和美味”、“方便麵不需添加防腐劑”等新鮮的內容。

此外,康師傅還特別邀請到了著名航天科普專家石磊老師,為孩子們講述《神奇的載人航天》。載人飛船的發射原理是什麼?航天員飛向太空時身體狀態是如何變化的?空間站裏除了工作還能做什麼?對於這些“專業性極強”的問題,石磊老師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每個小朋友都有“大大的”收獲。

同學們通過實驗解鎖FD凍幹技術

正是因為互聯網平台的開放屬性,讓《太空美食家》不僅能夠“量變”,覆蓋更廣闊的範圍,還能達成“質變”,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使更多的地區都能體驗到相同質量的科普教育。

連接你我,科普不再是單向傳播

相對普通教學而言,科普具有“專業性”的特點,科普教育往往集中在較為專業的領域。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科普往往是老師向學生單向的傳播,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都缺乏互動交流。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全民素質水平的提升,如今的小學生所接觸到的知識廣度和深度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麵對這些“古靈精怪”的孩子們,科普教育需要從“單向”變為“雙向”,甚至是“多向”,這也是此次康師傅《太空美食家》所做的全新嚐試。

同學們通過同屏互動交流學習

用互聯網“連接”全國師生,再借助5G的傳輸速度,《太空美食家》真正意義上實現所有參與者的同屏聯動,無論是回答老師提問,還是向老師提問題,亦或是不同學校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都毫無障礙,打破了地域和空間的限製。網課上線的時間,恰逢端午節過後,當在課堂上看到航天員能吃到粽子的時候,許多小朋友都交流自己過端午吃粽子的“經驗”:一位重慶小朋友說:“太空粽子是豆沙粽子啊,我還是喜歡臘肉粽子”;長春的小朋友則表示,“吃粽子肯定要蘸白糖,當然要吃甜粽子咯”;北京的小朋友就比較“包容”,他認為“甜的鹹的來者不拒,不過更想嚐嚐太空粽子”。現場其樂融融,全國各地小朋友積極交流關於“太空美食”的奇思妙想,激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探索力。

巧用“黑科技”,線上科普也很“帶感”

考慮到此次網課的受眾都是好奇心滿滿的孩子們,“互聯網+科普”的《太空美食課》拒絕枯燥,上線了一波“黑科技”,用小學生所喜愛的方式與他們進行溝通,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用3D虛擬技術所展示的浩渺宇宙;還有備受孩子們喜愛的超萌助教“康康”的出現,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實驗環節,雙師指導,真材實料的實驗素材,原裝航天食品的展示等等,都引來孩子們的歡喜讚歎。

這些手段也讓此次網課不同以往,孩子們不再是“一言堂”的聽課,而是感受通過精心設計,含有高能科技感和互動內容的課程,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完全沉浸在航天科普的“樂園”。

老師在虛擬課堂中為孩子們介紹航天員的食譜

從此前的康師傅航天科普巡展、航天科普進校園到“夢想體驗營”再到今天的《太空美食家》網課,康師傅一直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探索公益科普的新模式。無論形式如何變化,不變的是康師傅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決心和對航天以及公益事業的熱愛。此次公益科普的效果也顯而易見,更多的孩子通過這次網課內容了解航天、愛上航天,樹立了心中的“航天夢”。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未來,康師傅將會如何推進公益科普的創新發展,值得我們期待。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