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BCEIA2023學術報告會大會報告(二)

2023-07-19 09:33:09 來源: BCEIA

語言:英文
時間:2023年9月6日
地點:學術會議區W201
邀請全球知名科學家介紹DNA存儲、納米毒理學等前沿科學技術,分享球差電鏡、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等高端儀器的研究進展,同時就質譜法和核磁共振法等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及功能、新型分離介質製備及蛋白藥物、疫苗純化等最新應用進行探討和展望。

馬光輝
中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國顆粒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化學會會士
中國化工學會會士
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會士
中國化工學會生物化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生物基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報告題目:新型分離介質的製備和蛋白藥/疫苗純化應用Preparation of Novel Microspheres for Protein / Vaccine Separation Application
Polysaccharide particles such like agarose particl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protei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as chromatographic packing materials by biological scientists and in industry. However, the limitation of conventional agarose particles is that the separation resolution is limited due to their broad size distribution. Furthermore, the particles with large size are usually used for industrial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o avoid the increase of back-pressure, which also limit the separation resolu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rticulate vaccine such like virus-like particle (VLP)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conventional agarose particles with small pore size not only limited the adsorption of VLP, but also enhanced the disassociation of VLP, resulting very low activity recovery of VLP.We have developed a novel membrane process to prepare uniform agarose particle. By this technique we can control the CV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value which representing the size distribution around 15%, and we can prepare small uniform particles with high agarose concentration. Therefore, we can use small particles instead of large particles, and increase the separation resolution and flow rate of chromatography.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process to prepare giga-porous particle with pore size controllable between 100nm to 500 nm, and we found that it not only increased the loading amount of VLP, but also avoided the disassociation of VLP. This was because large pore size weakened the multi-site interaction between VLP and pore. This novel particle has been used for production of particulate vaccine instead of ultra-high speed centrifugation technique, much higher recovery was achieved.

個人簡介
馬光輝,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獲得者,基金委創新群體首席,中國顆粒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會會士、中國化工學會會士、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會士、中國化工學會生物化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生物基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研究方向為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的製備及其在生化工程和醫學工程中的應用,研究和開發用於生化分離、藥物載體、免疫佐劑(疫苗遞送係統)、細胞培養微載體、酶固定化載體等創新產品。在Nat. Mater., Sci. Transl. Med., Nat. Nanotechnol., Nat. Biomed. Eng., Sci. Adv., Nat. Commun., JACS, Adv. Mater.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500餘篇。出版中英文專著12部,撰寫學術書章節22篇。中國發明專利授權81項,國際專利授權12項,專利技術和產品在國內外500多家單位得到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化工學會科學技術獎基礎研究成果獎一等獎、中國顆粒學會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一等獎、侯德榜化工科技創新獎、“中國科協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程和平
中國科學院 院士
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 教授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 院長
北京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 主任
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 首席科學家


報告題目:科技鑄器,開啟腦科學研究新範式
腦科學研究包括“讀、釋、寫、仿”四個方麵,是一門高度交叉的新興前沿學科。為開發“讀、釋、寫、仿”工具,團隊於2017年成功研發了2.2克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實現了在自由行為小鼠觀察大腦神經元活動,開啟腦科學研究的新範式。2021年,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問世,實現了三維空間中近千個神經元的功能成像,開啟了在自由行為動物研究大腦神經元結構和功能的新範式。2023年成功研發了2.17克的微型化三光子顯微鏡,首次實現對自由行為中小鼠的大腦全皮層和海馬神經元功能成像,為揭示大腦深部神經機製提供了又一利器。為支撐中國的“腦計劃”,我們建設了“南京腦觀象台”,由相關領域專家領銜,正在開展腦科學“探索計劃”項目,主題涉及皮質工作記憶、睡眠、自閉症、抑鬱症、神經藥理學和神經元再生等。作為國之重器,“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預期於今年底投入試運行,2024年完成國家驗收。依托此成像大設施,已啟動“早鳥項目”,麵向全國科技界滾動征集合作立項建議,計劃在未來3-5年內發起生命科學包括腦科學領域的大科學計劃,充分發揮“科技航母”的戰略價值。大科學時代的生命科學特別需要新的工具,需要新型的研究平台。未來,更多新工具的開發以及新範式的探索,特別是大科學時代有組織科研的新範式,將為提升我國生物醫學研究的整體水平,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實現高端生物醫學儀器裝備的“中國創造”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撐和保障。

個人簡介
程和平院士長期致力於鈣信號、線粒體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以及高端生物醫學儀器的自主創製。主要學術貢獻為 ① 發現細胞鈣信號基本單位—“鈣火花”(Calcium Spark),原始論文曾被譽為100多年來十篇最傑出的心肌研究論文之一; ② 發現線粒體 “超氧炫”又稱“線粒體炫”(Mitoflash),揭示其在能量代謝、學習記憶及衰老生物學中的信號功能;③率團隊研發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實現了在自由活動小鼠觀察大腦神經元活動,開啟腦科學研究的新範式。該項成果獲“2017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並入選Nature Methods“2018年度方法”。此外,獲國際心髒學會“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2016),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7),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20),北京大學2021年度國華傑出學者獎(2021),中國專利優秀獎(2022)等。

後疫情 大健康高峰論
時間:2023年9月7日上午
地點:學術會議區W201
邀請相關領導解讀健康管理等宏觀政策,行業內知名專家分享腫瘤、病毒對抗等前沿進展以及癌症早期篩查與診斷、標誌物檢測等內容,炙手可熱的POCT、臨床質譜、生物芯片等相關儀器應用也將進行現場展示。

闞海東
教授
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國家環境與健康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雜誌副主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雜誌副主編


報告題目:“雙碳”背景下的空氣汙染、氣候變化與公共衛生
摘 要
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麵臨的最大健康挑戰,空氣汙染也是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國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不僅會對我國空氣汙染和氣候狀況產生深遠影響,也會全麵影響人群健康。報告將圍繞“雙碳”目標背景下的空氣汙染、氣候變化與公共衛生的研究現狀和未來趨勢展開論述,以期為後續更好地開展環境與健康研究提供思路和建議。

個人簡介
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任國家環境與健康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雜誌副主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雜誌副主編。曾獲《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年度最佳論文獎、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CMB傑出教授獎、美國環保署科學技術成就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等。

葉棋濃
研究員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科技委主任;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秘書長;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醫學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報告題目:糖代謝與腫瘤生長和轉移
摘 要
正常細胞在有氧時通過糖的有氧氧化獲取能量,隻有在缺氧時才進行無氧糖酵解;而腫瘤細胞無論在氧氣充足還是缺氧環境下,都表現為糖酵解水平顯著增強,而有氧氧化效率受到抑製,這種現象被稱為Warburg效應或有氧糖酵解,導致腫瘤細胞葡萄糖攝取能力增強,乳酸水平升高,有利於腫瘤生長和轉移。Warburg效應被認為是腫瘤標誌之一,靶向Warburg效應的抗腫瘤藥物正在被開發。轉錄因子和轉錄輔助因子在Warburg效應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缺氧誘導因子HIF-1和癌基因c-Myc 是促進糖酵解的轉錄因子,抑癌基因p53是抑製糖酵解、維持線粒體有氧呼吸功能的轉錄因子。我們實驗室的工作發現,轉錄因子SIX1通過與組蛋白修飾酶HBO1和AIB1的相互作用調節Warburg效應,促進腫瘤生長,腫瘤相關SIX1點突變進一步促進了腫瘤細胞的有氧糖酵解和腫瘤生長。與SIX1功能相反,轉錄因子OVOL2通過募集轉錄共抑製因子NCoR和組蛋白去乙酰酶HDAC3來抑製糖酵解基因的表達,從而阻斷Warburg效應,抑製腫瘤的生長和轉移。p53通過與癌蛋白MDM2的結合抑製MDM2介導的OVOL2的泛素化和OVOL2的降解,從而激活OVOL2。SIX1高表達是腫瘤患者不良的預後指標,而OVOL2高表達是腫瘤患者良好的預後指標。我們的研究深入闡明了糖代謝與腫瘤生長和轉移的關係,為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候選靶標。

個人簡介
葉棋濃,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生物工程學會醫學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和Frontiers in Oncology雜誌副編輯。1989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生物係,分別於1992年和1995年獲得軍事醫學科學院分子遺傳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年10月至2002年2月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做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從事腫瘤發生、侵襲、轉移、耐藥相關基因功能及機製研究,發現了一批新的調控重要信號轉導通路的基因和非編碼RNA,為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候選靶標。以通訊作者在Cance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JCI、Advanced Science、Science Bulletin、STTT等SCI雜誌上發表論文80餘篇。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宋海波
主任技師、教授
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
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醫學檢驗產業分會會長;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實驗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全國醫用臨床檢驗實驗室和體外診斷係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上海市實驗醫學研究院副院長


報告題目:後疫情時代檢驗醫學產業發展及挑戰

個人簡介
宋海波,主任技師、教授。1980年2月從事檢驗醫學工作,83年師從軍事醫學科學院葛忠良教授從事造血幹細胞研究工作。84年在安徽省立醫院血液病室從事實驗血液學工作,86年從事體外診斷試劑工作任安徽省立醫院試劑部主任。1994年任安徽省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兼任安徽省第三、四屆微免學會副主委、安徽省衛生廳輸血質量管理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安徽省輸血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衛生廳亞光醫學科技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兼合肥振安醫學檢驗用品公司總經理。2004年宋海波創辦了檢驗醫學暨輸血儀器試劑博覽會,該會目前已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體外診斷博覽會。其主編的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體外診斷產業發展藍皮書》(每年一卷),至今已連續出版了五卷,該書真實地記錄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體外診斷產業發展的曆程、事件、儀器試劑研究現狀與進展、行業狀態、產業數據、技術轉化、新技術應用等,該書填補了中國體外診斷產業和出版界的空白。他還擔任數本期刊的常務編委和幾所高校的客座教授。

邱玲
研究員、教授
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副主任
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檢驗診斷學係副主任


報告題目:臨床質譜助力精準診療和學科發展

報告將從臨床質譜發展史、醫療機構質譜平台設置、儀器配置等角度入手,以北京協和醫院臨床質譜平台發展為例,介紹以臨床需求為導向開展質譜臨床項目,從多角度滿足臨床疑難、罕見病診療需求的探索。同時將介紹臨床質譜從小分子向大分子、從“峰”向“空間”、從“多指標”向“多組學”的轉換,為質譜技術落地臨床提供可行性建議。

個人簡介
邱玲,研究員,教授,博士/博士後導師,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副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檢驗診斷學係副主任。現擔任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檢驗醫學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生化學組委員、北京檢驗學會副主委、CNAS 醫學實驗室認可主任評審員、國家衛生標準委員臨床檢驗標準專業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發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重點支撐子項目等共17項。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SCI論著90餘篇(IF>300分)、核心期刊論著100餘篇。獲省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一項,授權發明專利11項(歐洲專利2項),牽頭體外診斷產品注冊試驗60餘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2021中國最美醫生。

康熙雄
首都醫科大學主任醫師/教授


報告題目:分析科學與健康科學-個體化健康評價體係

健康中國建設的十五個專項行動大大推動了走健康強國之步伐,同時也對我們提出要達到精準健康必須要具備個體化健康評價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包括生命全程每階段的健康評價能力。至今,人類在疫情和疾病的泛濫之下尚未來得及認真考慮全生命周期健康評價體係的建立。隨著分析科學的迅速發展,大量的人體生理信息的釆集變為現實。這些可釆集的生理化學生命信息對評價個體的發生、生長、成熟、衰老和走向臨終的健康狀態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建立完善的可釆集生命全周期的分析係統,將其變為可以作為常規應用的產品,再建立把釆集的數據作為大數據的底座用成熟算法計算的模型後完善數字化健康孿生人已成為重要健康強國的手段和目標。

個人簡介
康熙雄教授,1978年8月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係,入職白求恩醫大三院;1993年8月任白求恩醫科大學教授、主任醫師;1997年4月-2001年7月在在東京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2001年8月任職於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2018年8月兼任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