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嶺山保護區毒蘑菇一新記錄種
——日本紅菇
穆新華1,塗 磊2,吳小冬3,趙 寬1*
(1.江西科技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江西南昌 330013;2.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江西宜春 330600;
3.靖安縣中醫院,江西宜春 330600)
基金項目: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資源調查項目(H20201110131026000007);江西科技師範大學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YC-2021X11);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202BABL215014)。
作者簡介:穆新華(1996—),男,山東菏澤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毒蘑菇的物種多樣性研究。
通信作者:趙寬(1989—),男,河南南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型食藥用真菌的物種多樣性與資源保護。E-mail:key1989@126.com。
摘 要:通過詳細的外部形態觀察、內部顯微結構比對以及分子係統發育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鑒定出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毒蘑菇的一個新記錄種——日本紅菇(Russula japonica)。該種的鑒別特征為菌蓋乳白色,漏鬥狀;菌肉潔白厚實,傷不變色;菌柄白色,圓柱形,向下漸細;孢子淡黃色,近球形,具刺,澱粉質。
關鍵詞:日本紅菇;毒蘑菇;新記錄種;九嶺山
紅菇屬是常見的外生菌根菌[1-4],全球已知約有800個物種[5],我國已報道160餘種[6-7],江西省已報道35種[8]。菌根菌在森林生態係統中,對於水分、碳素以及其他養分轉化和能量循環起著重要作用[9]。另外,紅菇屬真菌多數可食用,如正紅菇(R.vinosa)、美味紅菇(R.delica)在全國各地被廣泛食用,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10]。該屬也不乏毒菇,如亞稀褶紅菇(R.subnigricans),中毒事件時有發生[11]。同時,部分紅菇屬真菌,如血紅菇(R.sanguinea)、毒紅菇(R.emetica)則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具有抗腫瘤、抗病毒和促進免疫等功效[12]。
本文發現並描述了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稱九嶺山保護區)紅菇屬真菌一新記錄種——日本紅菇(Russula japonica),該物種為毒蘑菇,2020年被當地群眾誤食導致胃腸炎型中毒,患者在靖安縣中醫院就診後,因病情輕微自愈。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標本
標本於2020年10月采集於九嶺山保護區,拍攝新鮮標本生境照片,采樣時盡量保證其完整性。詳細記錄標本形態特征及生境後,將其放置於烘箱中,60 ℃烘幹,經幹燥後保存於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隱花植物標本館,同時保存與之配套的矽膠幹燥材料,用於分子實驗。
1.2 研究方法
1.2.1 形態學鑒定
標本的外部形態特征根據野外發現的子實體觀察記錄,包括采集地點、生境特點、采集時間以及子實體各部位結構的特征等。
標本的內部顯微特征依據對烘幹標本的徒手切片觀察,使用5%的氫氧化鉀溶液為載浮劑,在顯微鏡下放大100倍(油鏡)下觀察得到。分別隨機選取30個孢子和擔子進行測量,記錄其形狀、大小和顏色等。
1.2.2 分子係統學研究
采用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Ezup柱式真菌基因組DNA抽提試劑盒對矽膠幹燥的分子材料進行DNA提取。在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和進行預實驗的基礎上[13-15],本研究選用ITS4/ITS5引物對內轉錄間隔區(ITS)序列進行擴增。擴增產物經凝膠電泳檢測後送往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測序。將測得的ITS序列采用BioEdit v7.0.9打開檢查序列峰形圖,核對堿基是否讀取正確,同時采用NCBI的在線軟件BLAST對所得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中的序列進行比對,以確保所得序列與研究對象相互對應,並按照BLAST比對結果選取重建係統發育樹的基因序列。采用MEGA v7.0以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和鄰接法(Neighbor joining)進行係統發育分析,經1 000次重複獲得統計學支持[16-18]。
2 結果與分析
2.1 形態特征
日本紅菇(Russula japonica),子實體中到大型,菌蓋6~14 cm,初半球形,後呈漏鬥狀,邊緣無條紋;乳白色,表麵光滑,潮濕時略黏,常伴有淡黃色至褐色的汙漬。菌褶近離生,密集,幼嫩時乳白色,成熟後淡赭色,有小菌褶。菌柄圓柱形,中生,長4~6 cm,粗1.5~2 cm,由上至下漸細,基部不膨大,內部白色,海綿質。孢子長5.5~7.5 μm,
寬5.0~7.0 μm,淡黃色,近球狀,表麵具刺,澱粉質。擔子長30~45 μm,寬7.0~11 μm,長棒狀,具4小梗。模式產地為日本,夏秋季散生或群生於闊葉林地上,分布於日本[19]、中國[20]。研究標本於2020年10月10日采於江西宜春、九嶺山保護區海拔300 m處。
2.2 分子係統發育分析
采自江西的標本ITS序列通過GenBank數據庫中BLAST序列比對,與Russula japonica序列同源性達97%。運用MEGA 7.0軟件,以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和鄰接法(Neighbor Joining)構建係統發育樹,結果表明,兩種方法建立的係統發育樹型非常接近,圖2為采用最大似然法建立的係統發育樹。係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采自江西的標本與Russula japonica聚在同一分枝上,支持率為99%。
3 結論
結合形態特征比對和分子係統發育分析的結果,最終確定本研究采集的標本(HKAS 105290)為日本紅菇(Russula japonica),可導致腸胃型中毒。其與可食用的白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形態特征十分相似而容易被誤食,但後者傷後泌出白色乳液、味辣[21-25]。建議在當地開展較廣泛的科普宣傳教育,提升群眾
世界杯賽程預測認知,同時避免蘑菇中毒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李國傑,李賽飛,趙東,等.紅菇屬研究進展[J].菌物學報,2015,34(5):821-848.
[2]LOONEY B P,RYBERG M,HAMPE F,et al.Into and out of the tropics: global diversification patterns in a hyperdiverse clade of ectomycorrhizal fungi[J].Molecular Ecology,2016,25(2):630-647.
[3]溫祝桂,陳亞華.中國外生菌根真菌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通報,2013,4(2):22-30.
[4]BUYCK B,ZOLLER S,HOFSTETTER V.Walking the thin line… ten years later: the dilemma of above-versus below-ground features to support phylogenies in the Russulaceae (Basidiomycota)[J].Fungal Diversity,2018,89(1):267-292.
[5]楊智,王華偉,沙濤.外生菌根真菌的研究進展[J].中國食用菌,2016,35(1):1-7.
[6]李國傑,鄧春英,史路瑤,等.中國紅菇屬乳菇狀亞組的三個新種[J].菌物學報,2020,39(4):618-636.
[7]薑旭萌,李楊坤,梁俊峰,等.中國紅菇屬2個新記錄種[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6(1):103-108.
[8]張俊波,宋海燕,胡殿明.江西大型真菌名錄調查初報[J].生物災害科學,2016,39(1):1-13.
[9]楊雲禮,徐明,鄒曉,等.我國南方地區外生菌根真菌研究進展[J].西部林業科學,2019,48(5):131-142.
[10]戴玉成,周麗偉,楊祝良,等.中國食用菌名錄[J].菌物學報,2010,29(1):1-21.
[11]LI H,ZHANG H,ZHANG Y,et al.Mushroom Poisoning Outbreaks—China, 2019[J].China CDC Weekly,2020,2(2):19-24.
[12]趙永勳,吳晶.紅菇屬真菌研究進展[J].林業科技,2012,37(2):47-49.
[13]ODA T,TANAKA C,TSUDA M.Molecular phylogeny of Japanese Amanita species based on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J].Mycoscience,1999,40(1):57-64.
[14]王向華.紅菇科可食真菌的若幹分類問題[J].菌物學報,2020,39(9):1617-1639.
[15]LEE H,PARK M S,Jung P E,et al.Re-evaluation of the taxonomy and diversity of Russula section Foetentinae (Russulales, Basidiomycota) in Korea[J].Mycoscience,2017,58(5):351-360.
[16]趙寬,方潔鈺,曾青青.江西省毒蘑菇新記錄種:赤腳鵝膏[J].江西科技師範大學學報,2020,4(6):85-88.
[17]馮雲利,馬明,嶽萬鬆,等.雲南市場易混淆紅菇的係統發育分析[J].中國食用菌,2020,39(11):78-82.
[18]LI G J,ZHAO R L,ZHANG C L,et al.A preliminary DNA barcode selection for the genus Russula (Russulales, Basidiomycota)[J].Mycology,2019,10(2):61-74.
[19]李玉,李泰輝,楊祝良,等.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鑒[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5.
[20]霍光華,顏俊清,張林平,等.江西大型真菌圖鑒[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21]圖力古爾,包海鷹,李玉.中國毒蘑菇名錄[J].菌物學報,2014,33(3):517-548.
[22]張漢武,宋文霞.甘肅常見毒蘑菇及其中毒類型[J].食用菌,2017,39(4):17-19.
[23]宋相金,黃秋菊,宋斌,等.車八嶺自然保護區大型食藥用菌及毒菇資源調查[J].食用菌,2018,40(2):24-28.
[24]王和,徐康平,譚桂山.乳菇屬真菌研究概況[J].中南藥學,2018,16(4):504-512.
[25]高曉燁,方潔鈺,溫怡琳,等.江西省大型真菌多樣性研究現狀[J].食藥用菌,2020,28(3):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