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宿薄皮核桃營養品質的研究
陳惠卿1,3,黃嘉裕2,黃超行2,謝三都2,3,張 怡1*
(1.福建農林大學 食品科學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2.閩南科技學院 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福建泉州 362332;
3.閩南科技學院 食品科學研究所,福建泉州 362332)
通信作者:張怡(1975—),女,湖北鄂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加工。E-mail:zyifst@163.com。
摘 要:以溫宿薄皮核桃為研究對象,檢測並分析了核桃殼、分心木和核桃仁的營養成分。結果表明,在基本營養成分
中,核桃仁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高,分心木的水分、灰分、粗纖維和黃酮含量較高。在礦物質元素中,核桃殼的鎂、磷和鐵含量較高,核桃仁的鋅含量較高,核桃殼、分心木和核桃仁的鎂含量相近。檢測分析結果表明核桃殼、分心木和核桃仁中均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可用於開發高附加值產品。
關鍵詞:薄皮核桃;核桃殼;分心木;核桃仁;營養品質
核桃屬胡桃科核桃屬,是我國傳統的經濟林樹種之一,享有“鐵杆莊稼”“木本油料之王”的美譽。因其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具有益智、美容、入藥等功效,與榛子、腰果、杏仁等並稱為世界著名“四大幹果”[1]。分心木是核桃仁的木質隔膜,富含黃酮、皂苷、多糖等多種活性功能成分[2],能起到抑菌、抗氧化、改善記憶力等功效[3],但目前隻有少量作為藥材使用,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核桃殼中固定碳和揮發性成分含量高[4],當前主要用於製作過濾芯材,經濟效益低下。
隨著綠色經濟的發展和現代人對保健食品的追求,科研界越來越關注分心木的增值應用,如提取分心木黃酮製備複合涼茶[5],研製分心木袋泡茶等[6],而對於核桃殼的增值研究僅限於製備活性炭或燃料[7-8],還鮮有關於核桃殼營養成分的研究。本文以溫宿薄皮核桃為研究對象,分別對核桃殼、分心木和核桃仁中各種營養成分進行檢測分析,以期為提升核桃副產物的精深加工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1)原料。西域美農溫宿薄皮核桃、核桃殼、分心木。
(2)藥品。鹽酸、硝酸、高氯酸、鋅粉(99.5%)、碳酸鈣(99.99%)、金屬鐵、金屬鎂、硫酸、鉬酸銨、亞硫酸鈉、對苯二酚、氫氧化鉀、氰化鈉、檸檬酸鈉、硫酸銅、硼酸、氫氧化鈉、乙醇、乙醚、石油醚、硫酸鉀、乙酸鋅、酒石酸鉀鈉、乙酸鋅、亞鐵氰化鉀、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鈉)等以上皆為分析純,磷酸二氫鉀(優級純)、鈣紅指示劑、甲基紅指示劑、溴鉀酚綠指示劑、亞甲基藍指示劑、葡萄糖、果糖、乳糖、蔗糖等。
1.2 儀器與設備
8-1U型箱式電阻爐,沈陽市節能電爐廠;TAS-99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長沙市秋龍儀器設備有限公司;DHG-9140型電熱恒溫鼓風幹燥箱,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JSP-100型高速多功能粉碎機,西化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SP-722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光譜儀器有限公司;HWS-28型電熱恒溫水浴鍋,上海齊欣科學儀器有限公司;FA-2004型電子分析天平,陝西鵬展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電子萬用爐,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
1.3 檢測方法
(GB 5009.3—2016)進行測定;蛋白質根據《
世界杯賽程預測國家標準 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GB 5009.5—2016)進行測定;脂肪根據《世界杯賽程預測 國家標準 食品中脂肪的測定》
(GB 5009.6—2016)進行測定;碳水化合物根據《世界杯賽程預測 國家標準 食品中還原糖的測定》(GB 5009.7—2016)進行測定;灰分根據《世界杯賽程預測 國家標準 食品中灰分的測定》
(GB 5009.4—2016)進行測定;粗纖維根據《植物類食品中粗纖維的測定》(GB 5009.10—2003)進行測定;黃酮根據石建春等[6]文獻中核桃分心木中黃酮含量的測定方法進行分析;鋅根據《世界杯賽程預測 國家標準 食品中鋅的測定》
(GB 5009.14-2017)進行測定;鎂根據《世界杯賽程預測 國家標準 食品中鎂的測定》(GB 5009.241—2017)進行測定;磷根據《世界杯賽程預測 國家標準 食品中磷的測定》(GB 5009.87—2016)進行測定;鈣根據《世界杯賽程預測 國家標準 食品中鈣的測定》
(GB 5009.92—2016)進行測定。
1.4 數據分析
采用Excel2016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本營養成分分析
蛋白質含量是企業收購核桃原料的重量考量因素之一[9],油脂是核桃仁中含量最為豐富的營養成分[10],碳水化合物與核桃中其他有機物的合成密切相關[11]。由表1可知,核桃仁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高,分別為(10.09±0.37) g/100 g和(60.61±0.53) g/100 g,符合《核桃堅果質量等級》(GB/T 20398—2006)對Ⅲ級品質核桃的要求。核桃殼和分心木的蛋白質、脂肪和還原糖含量相近。
2.2 其他營養成分分析
含水率是衡量核桃經濟性優劣的重要指標[12],灰分是食品經高溫灼燒後殘留的含有鈣、鈉、矽、磷等元素的氧化物或無機鹽[13],粗纖維的含量直接關係核桃的口感及品質[14],黃酮類物質是分心木中的主要活性成分[15]。由表2可知,分心木的水分、灰分、粗纖維和黃酮含量較高,分別為
(11.72±0.12) g/100 g、(4.76±0.05) g/100 g、(41.82±0.57) g/100 g和(34.49±1.31) mg/g。核桃殼和核桃仁的灰分含量相近。核桃殼的粗纖維含量為(23.52±0.26) g/100 g,約為核桃仁粗纖維含量的3倍。
2.3 常量元素分析
常量元素是構成機體的必需元素,占機體體重0.01%以上,對維持機體的正常活動至關重要[16]。由表3可知,核桃殼的鎂和磷含量較高,分別為(1 873.9±6.97)μg/100 g和
(4 446.15±6.94) μg/100 g。核桃殼、分心木和核桃仁的鎂含量
相近,其中核桃仁的鎂含量略高,為(1 963.62±7.33) μg/100 g。
2.4 微量元素分析
微量元素在機體參與調控一係列生化反應,如細胞代謝、能量運輸、核酸代謝等[17]。由表4可知,核桃仁的鋅含量較高,為(1 619.46±5.34) μg/100 g。核桃殼的鐵含量較高,為
(22 585.49±12.93) μg/100 g,分心木和核桃仁的鐵含量相近。
3 結論
本文對溫宿薄皮核桃殼、分心木和核桃仁的營養成分進行分析比較,結果為:核桃殼的鐵、磷和鎂元素含量較高,分別為(22 585.49±12.93) μg/100 g、(4 446.15±6.94) μg/100 g
和(1 873.9±6.97) μg/100 g。分心木的水分、灰分、粗纖維和黃酮含量較高,分別為(11.72±0.12) g/100 g、(4.76±0.05) g/100 g、(41.82±0.57) g/100 g和(34.49±1.31) mg/100 g。核桃仁的蛋白質、脂肪和鋅元素含量較高,分別為(10.09±0.37) g/100 g、(60.61±0.53) g/100 g和(1 619.46±5.34) μg/100 g。該檢測結果說明核桃殼和分心木中的營養成分不亞於核桃仁,具備較理想的開發利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徐明,邱木清.核桃殼生物炭吸附水中鈾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7):70-73.
[2]楊飛,吉然姆·阿布拉,巴拉克·伊明江,等.響應麵法優化核桃分心木中多糖的提取工藝[J].世界杯賽程預測 質量檢測學報,2020,11(16):5724-5729.
[3]苗玥,牟成培,譚超,等.核桃副產物對小鼠記憶力的影響[C]//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第十屆中美食品業高層論壇論文摘要集.北京: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2019:2.
[4]溫凱雲,李紅豔,崔建國,等.核桃殼活性炭的製備及對水中硝基苯的吸附[J].工業水處理,2021,41(2):62-66.
[5]何薇.核桃分心木總黃酮提取工藝及複合涼茶飲料研製[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18.
[6]石建春,段雅潔,李誌剛,等.核桃分心木袋泡茶製作及衝泡工藝[J].食品工業,2020,41(6):93-97.
[7]辛赫,張娜,柴洋洋,等.薄皮核桃殼基活性炭的製備及表征[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21,41(2):171-178.
[8]靳珂,陸倩,馬來九,等.核桃殼炭的製備及其對氨氮廢水的吸附性能研究[J].生物質化學工程,2021,55(1):63-69.
[9]文弢,耿陽陽,王港,等.貴州烏仁核桃果實特性及主要營養成分分析[J].糧油食品科技,2017,25(2):34-38.
[10]李瑞,劉雲,闞歡,等.雲南17種核桃仁主要營養成分測定及脂肪酸研究[J].包裝工程,2019,40(7):19-25.
[11]張翠芳,王世偉,馬彬,等.‘新新2號’核桃果實發育進程中碳水化合物積累與變化[J].北方園藝,2019(21):13-19.
[12]夏玉潔,姚小華,任華東,等.22個山核桃無性係果實營養成分的比較分析[J].中國糧油學報,2018,33(4):49-55.
[13]範莉梅.食品灰分測定中不可忽視的環節[J].中國標準導報,2006(6):23.
[14]李夕勃,趙書崗,王紅霞,等.核桃堅果硬殼結構與木質素和纖維素相關性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22):5076-5079.
[15]洪茜茜,葉永麗,張銀誌,等.核桃分心木化學成分及功能活性研究進展[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7):194-202.
[16]王遷.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洛南核桃中的微量元素[J].食品工業,2018,39(11): 312-314.
[17]宮崢嶸,王一峰,王瀚,等.核桃礦質營養研究進展[J].林業科學,2021,57(1):17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