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高明區居民膳食狀況與慢性病相關性分析

2021-04-27 17:44:08 來源: 世界杯賽程預測 導刊

  佛山市高明區居民膳食狀況與慢性病相關性分析
  探討膳食狀況與慢性病患病的相關性。方法: 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隨機抽取15~69歲的常住人口作為調查對象,用構成比描述膳食及慢性病現況,用非條件logistics分析兩者相關性。結果:高明區居民的飲食結構是以穀物類為主食,蔬菜、水果、奶類、飲水量不足,口味偏鹹為主要特點,青中年食用蔬菜未達到推薦量,88%以上青少年飲水量未達到推薦量,78%老年人食用鹽超過推薦量。日均穀類食用量與慢性病的患病呈正相關(OR=1.39、P=0.02),日均鹽食用量與慢性病的患病呈正相關(OR=2.18、P=0.002)。結論:加強各年齡組的合理膳食指導,開展慢性病高風險人群膳食教育工作。
  對象與方法
  對象
  佛山市高明區居住6個月以上的15歲及以上居民。
  方法
  樣本量的確定
  樣本量采用公式,α=0.05,u0.05=1.96,δ=5%。概率 π取 2013 年國家成人慢性病與營養監測糖尿病患病率10.4%;設計效率 deff 值取為 3;並考慮無應答率 15%,至少調查 4500 人。
  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第一階段:從高明區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管轄的村/居委中隨機抽取8個。第二階段:從抽中的村/居委中隨機抽取50戶家庭,不足50戶家庭則與相鄰村/居委合並。第三階段:調查家庭中15歲及以上的戶籍常住居民。
  調查問卷采用《佛山市慢性病防控社會因素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征,飲食習慣(回憶過去一周平均每日某種食物食用量)。主要慢性病如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病患病情況。體格檢查主要包括:身高、體重等。
  統計學方法
  按不同人口學特征對各類膳食(鹽、穀物、薯類、蔬菜、水果、肉蛋、堅果、奶類、水)構成比和慢性病患病率(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比例)進行統計描述,運用檢驗對各組間的慢性病患病率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SPSS24軟件進行非條件logistics回歸分析各變量與慢性病患病的相關性,詳細見表1。
  在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威脅健康的主要原因,2012年中國居民慢性病死亡率達533/10萬,占總死亡的 86. 6%。另一方麵,居民膳食結構呈現出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纖維的趨勢。膳食與多種慢性病存在關聯性,[1]本研究通過了解高明區居民膳食結構和慢性病分布狀況並探討兩者相關性,為慢性病防控及營養幹預政策提供參考。
  結果
  基本情況
  共發放問卷4700份,回收有效問卷4551份,有效回收率為96.83%。其中男:女=1.3:1,平均年齡為59.2±10.1。文化程度以初、高中為主,占47.4%;家庭人均年收入為以小於5萬元為主,占53.0%。有慢性病家族史1390人,占30.5%;患慢性病1140人,患病率為25.0%,其中高血壓患病率為10.4%,糖尿病患病率為3.9%,血脂異常患病率為2.7%;平均BMI為22.7±3.2,超重占23.3%,肥胖占6.0%。
  穀薯、蔬果類膳食狀況和慢性病患病構成
  高明區居民日均食用穀物類中位值300克,薯類100克,蔬菜類 300克,水果類 200克。日均食用穀類150克及以上的占總調查人數88.3%,日均食用薯類低於50克占44.5%,日均食用蔬菜類小於300克的占70.1%,日均食用水果類小於200克占78.46%。
  男性與女性穀薯、蔬果類膳食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從年齡上看,45~65歲組日均食用穀類150克以上的人數占該年齡組95.5%,45~65歲組食用蔬菜300克以下的人數分別占該年齡組的75.6%,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食用蔬菜量低組患病構成比高於食用量高組患病構成比,食用水果量低組患病構成比高於食用量高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詳見表2。
  表2 高明區居民穀薯、蔬果類膳食狀況和慢性病患病構成比n(%)
  肉、奶類等膳食狀況和慢性病患病構成
  高明區居民日均食用肉、蛋類中位數150克,奶類中位數50克,堅果類中位數10克,飲水量中位數1000毫升,食用鹽平均數為11.4±7.70克。食用肉、蛋類大於100克的占總調查人數的61.9%,食用奶類小於300克的占97.3%,食用堅果類小於25克的占69.0%,飲水小於1500毫升的占72.2%。
  男性與女性各類膳食構成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日均食用100克以上肉蛋類男性人群構成比高於女性,日均食用6克以上鹽的男性人群構成比高於女性,日均飲水1500毫升以上女性人群構成比高於男性;從年齡上看,25歲以下年齡組日均飲水量1500毫升以上的人數占該年齡組的11.4%,65歲以上年齡組日均食用鹽6克以上的人數占該年齡組78%。
  食用肉、蛋量低組患病構成低於食用量高組患病構成,食用堅果量高組患病構成比低於堅果類食用量低組,食用鹽量大於6克組患病構成高於小於6克組的患病構成,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詳見表3。
  膳食狀況與慢性病相關性分析
  年齡、家族史、BMI均與患病風險呈正相關(OR=2.49、OR=5.56、OR=1.60,P<0.01)。從膳食方麵看,穀類食用量與患病風險呈正相關(OR=1.60、P<0.01),鹽食用量與患病風險呈正相關(OR=1.59、P=0.002);蔬菜,肉、蛋類和堅果食用量與患病風險呈負相關(OR=0.74、OR=0.75、OR=0.79,P<0.01)。
  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和家族史均與患病風險呈正相關,日均穀類食用量與患病風險呈正相關(OR=1.39、P=0.02),日均鹽食用量與患病風險呈正相關(OR=2.18、P=0.002)。
  討論
  從飲食結構方麵,高明區居民的飲食結構是以穀物類為主食,蔬菜、水果、奶類攝入不足、口味偏鹹為主要特點。高明區88%以上居民的穀物類、薯類、肉蛋類食用量基本符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量。但是,70%以上居民日均食用的蔬菜量未能達到膳食寶塔的推薦量,78%以上居民水果日均食用量未能達到膳食寶塔的推薦量,另外,97%以上居民日均食用奶及奶製品量和72%以上居民每日飲水量均未能達到推薦量。同時,居民日均食用鹽量為11.07±5.44克/天,超出膳食寶塔推薦攝入量小於6g/天。分析不同性別的膳食結構結果顯示,男性膳食鹽、肉類等食用量高於女性,而水果、飲水等食用量低於女性,這與國內研究結果一致[2];從各年齡段的膳食結構上看,60%青中年食用蔬菜未達到推薦量,88%以上青少年飲水量未達到推薦量(1500毫升以上),78%老年人食用鹽超過推薦量(6克以下)。提示加強各年齡組的合理膳食指導。
  本研究分析膳食結構與慢性病患病相關性結果顯示,穀類食用量的增加會增加患慢性病風險,可能與市麵上所購穀物類以精白米和精白麵為主,長期食用會造成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攝入不足有關。[3]鹽食用量增加患慢性病風險,與國內研究結果一致。[4]徐英等研究發現,疾病家族史帶來的慢性病風險,可由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者抵消。[5]本研究結果,年齡和家族史均與慢性病患病呈正相關,這與國內多項研究結果一致,[6-8]因此,家族中已經有慢性病史人群,需注意飲食健康。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對增強機體預防慢性病的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因此,針對高明區居民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膳食纖維的膳食特點,在本區開展慢性病高風險人群膳食教育工作,應提倡多增加水果、大豆類及堅果和奶類及奶製品攝入,降低畜禽肉類攝入,進而提高膳食纖維攝入水平和優化鈣的來源。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計生委疾病預防控製局.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2]何夢潔,蘇丹婷,鄒豔,等.1990年和2016年中國膳食相關慢性病疾病負擔比較[J].衛生研究,2019,48(05):817-821.
  [3]蘇彥萍,楊昆,劉相佟,等.北京市成年人群飲食行為與慢性病發病風險研究[J].預防醫學,2021,33(02):111-116.
  [4]田甜,馬玲,賈紅.膳食模式與高血壓、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關係的研究進展[J].西南醫科大學學報,2019,42(06):594-598.
  [5]徐英,雷林,劉崢,等.深圳市居民常見慢性病診斷狀態與飲食相關知信行情況關聯性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製,2019,27(01):6-10.
  [6]金鋒,趙婉月,蕭樹銀,等.以家庭主婦為重點人群的宣教對與飲食因素密切相關慢性病的防治作用[J].慢性病學雜誌,2016,17(05):557-559+562.
  [7]張雪嬌,倪文慶,袁雪麗,等.深圳市福田區35~50歲慢性病高風險人群飲食特點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製,2015,23(07):524-526.
  [8]辛豔芳,曹倍輩,李梅.武漢市漢陽區居民飲食情況及慢性病患病率調查[J].預防醫學論壇,2018,24(07):535-537+540.
  黃學敏 李柱寧
  高明區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