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 11:00:30 來源: 世界杯賽程預測 導刊
□ NSF International 上海實驗室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水以淨為本。”清代養生家朱彝尊的《食憲鴻秘》中十分重視飲用水對健康的作用,並強調飲用水的重要性。近年來,由於瓶裝飲用水具有幹淨衛生、便於攜帶等優點,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用水來源,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在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起,飲用水中出現黴味這一問題就屢次遭到消費者的曝光和投訴,並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通常而言,消費者對於這類“發黴”的瓶裝水都嗤之以鼻,認為是水發黴變質使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從而嚴重影響他們對該飲用水品牌及產品的購買信心。所以,瓶裝水中的類似“黴味”一直困擾著遇到此類問題的消費者和許多瓶裝水企業,故針對“黴味物質”的研究也如火如荼的展開,並吸引了許多科研機構的參與。那麼,黴味的產生真的是瓶裝水發黴所造成的嗎?
為了驗證瓶裝水中是否含有黴菌,NSF INTERNATIONAL上海實驗室(以下簡稱“NSF實驗室”)嚐試進行了一些研究和基礎實驗,結論是被懷疑有黴味的瓶裝水中並沒有發現黴菌的存在。同時,NSF的微生物專家也證實了在瓶裝水這種密閉且有機物含量接近於零的環境下並不利於黴菌的生長。即使真能在樣品中發現有黴菌檢出的情況,大部分也是因為瓶子密封存在問題或是外來的交叉汙染所導致。
那麼,令人不愉快的“黴味物質”究竟是什麼?NSF的專家帶著疑問分析了美國及國內近年來有關“黴味物質”的研究,最終將目標物質鎖定在一類“Earth-Musty/土-黴味物質”上,其綜合而言有3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①產生令人不愉快的氣味,如土腥味和黴味;
②人類嗅覺和味覺對這些物質感知的閾值較低,量級通常為ng/L到pg/L(即10-12-10-15)的濃度水平;
③此類物質一般不是人為添加或包裝材料遷移所致,而是來自於某些水源地原水中特定微生物或藻類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分泌物。即使經過了過濾,但以目前通用的過濾技術來去除此類物質的效果並不明顯。
NSF實驗室針對上述物質的特點,通過大量研究和實驗,利用Purg&Trap-GC-MS(Ion-Trap)技術開發了特定的一套飲用水中黴味物質的檢測方案,一次性可以分析6種目標物質,其中測試檢出限低於目前GB/T 32470-2016規定的最低檢出限,完全可以滿足對黴味物質進一步篩查的需要,具體見表1。
另外,NSF實驗室針對水中異味還推出了揮發性物質(VOC)及半揮發物質(SVOC)的測試方案,如VOC 60項和SVOC 116項,用於全麵分析造成飲用水和瓶裝水中出現異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