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3 18:33:19 來源: 世界杯賽程預測 導刊
□ 樊勝根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
營養不良的人群並不僅限於因基本營養物質與熱量攝入不足而導致的麵黃肌瘦、身材矮小、瘦弱不堪,過量攝入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導致的超重或肥胖症也是營養不良的表現。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一個表麵上看起來健康的人,卻有可能存在營養不良,這就叫做“隱性饑餓”。
有數據統計,全球約有20億人正遭受隱性饑餓的困擾,而中國的隱性饑餓人口約達3億。改革開放40餘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雖然吃得更多、更飽,卻未必吃得更營養、更健康。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一個表麵上看起來健康的人,卻有可能存在營養不良,這就叫做“隱性饑餓”。
重新認識營養不良
目前,全球仍有約8.2億人麵臨著營養不良的問題。一方麵,由於基本營養物質與熱量攝入不足,營養不良的人群往往麵黃肌瘦、身材矮小、瘦弱不堪。另一方麵,過量攝入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導致的超重或肥胖症也是營養不良的表現。此外,營養不良的第三個方麵——隱形饑餓通常最易被忽視,即微量營養素的缺乏,如缺乏維生素A、鋅、鐵、碘等維生素與礦物元素。營養不均衡會對個體的智力和健康發育產生負麵影響。其中,隱性饑餓的危害對於兒童來說尤為明顯,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認知損傷。
隱性饑餓的成因
過去幾十年裏,中國在解決營養不足問題方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例如,兒童發育遲緩率從2000年的18%降至2013年的8%。但是,國家對食物安全政策的重心一直聚焦於保證主糧的自給自足率,而提高食物中微量營養素的含量尚未得到充分重視。
中國隱性饑餓的人口數量已經大幅減少,目前主要集中在農村與西部邊遠地區。由於飲食結構單一、市場閉塞、基礎設施薄弱等,邊遠地區通常較難獲取種類多樣且營養的食物。與此同時,城市居民往往攝入了更多的肉類、高糖、高鹽、高油脂、精致穀物和加工食品,但食物的多樣性不足,豆類、粗糧、蔬菜和水果等攝入量不夠。
重塑食物係統,解決隱性饑餓
要解決一係列的營養不良問題,必須重塑食物係統——“從農場到餐桌”的全過程加以優化,這就需要推廣多樣化與健康的膳食模式。EAT-柳葉刀委員會於近期發表的《關於可持續食物係統健康膳食的報告》強調,若想在2050年前實現食物係統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全球對水果和蔬菜等健康食物的消費翻一番;同時,添加糖及紅肉等食物的消費需要減少一半以上。此外,降低營養密集食物的價格也應該被列為優先政策。但是,另一項新研究發現,EAT-柳葉刀報告中提出的膳食方法對大多數窮人來說難以負擔——其膳食成本超過了全球15.8億窮人家庭的人均收入。
推動農業係統創新與變革,鼓勵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糧食和土地利用聯盟於近期發布了一項報告,其中首次評估了全球範圍內糧食和土地利用係統轉型的收益及不作為的巨大成本,並提出以十大關鍵轉型為核心的具體改革議程——每年最多投入3500億美元即可獲得15倍以上的收益。
就中國農業發展而言,研發優先順序應從主糧自給自足轉向對健康、營養、美味、高產、實惠的食物供給方麵,通過政策、製度和科技創新,全麵提高全民營養健康水平。
首先,通過政策創新重新安排投資優先級並改革補貼政策是改善居民營養健康狀況的前提。這項內容包括增加對營養食物的研發投資,鼓勵農民優化生產結構和支持健康食物的可持續生產,並保障弱勢群體的收入。同時,通過稅收、價格杠杆和社會保障等措施,引導居民調整不合理的膳食結構。
其次,製度創新是創造有利環境的關鍵。如加強國家及地方機構的監管能力,整合與協調相關部門的健康和營養目標,建立有效的治理和監督機製。更關鍵的一點則是要加強全民的知識教育,提高消費者的營養健康意識和信息獲取能力。
最後,科技創新能夠為改善營養和健康創造有利條件。營養驅動型的技術、信息通信技術(ICT)和價值鏈的創新等可以提升食物係統的效率,進而從強調主糧自給自足轉向對營養與健康飲食的追求。另外,通過植物育種和農藝技術向農作物中添加微量營養要素的生物強化技術有助於改善微量營養素缺乏症。研究表明,大多數生物強化品種可以為女性或兒童補充每日微量元素所需量的50%~80%,而富含維生素A的甘薯可以滿足人體每日對維生素A的需求。
電子商務等技術將農村與城市聯係起來,提高了健康營養食物的供應水平,確保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能夠獲取高質量的食物。冷鏈技術的推廣有助於蔬菜和奶製品的保鮮保值,以及減少在倉儲和配送過程中的營養流失和損耗。開發新的替代蛋白質,可以有效減少溫室氣體、保護環境和降低與飲食相關的健康風險。但是,在加大對新技術的投資和推廣之前,相關部門需要慎重評估其對小規模生產農戶、兒童營養以及就業的潛在影響。
此外,國家還應該鼓勵先進作物育種技術、農業生產技術的全球性流動。如果人們要真正轉變食物係統以確保人類和地球環境健康,就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來解決難題。如今,中國對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也愈發突顯,中國的科研可以在方法和數據上更加全球化,並且加強全球和地區間的合作和學習,進而探索傳統雙邊合作之外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