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9 10:08:37 來源: 世界杯賽程預測 導刊
—記《更好的增長:糧食和土地利用的十大關鍵轉型》報告在京發布
圖1 挪威氣候變化與森林倡議主席 Per Pharo
2019年11月22日,《更好的增長:糧食和土地利用的十大關鍵轉型》發布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挪威使館、丹麥使館、歐盟使館等在內的政府部門代表,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大自然保護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在內的非政府組織代表,世界經濟論壇、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等在內的工商界聯盟代表,以及學術、企業、政府的諸多代表出席了會議。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目前人類每年因生產與消耗糧食和土地而承擔的環境、健康及發展等隱性成本達12萬億美元,且如果該情況繼續保持,這一成本會增加到16萬億美元。2019年9月,土地和糧食利用聯盟(英文簡稱“FOLU”)發布了題為《更好的增長:糧食和土地利用的十大關鍵轉型》的全球谘商報告,首次評估了全球範圍內糧食和土地利用係統轉型的收益及不作為的巨大成本,號召全球各界領袖馬上行動,推進經濟轉型。該報告提出以十大關鍵轉型為核心的具體改革議程,希望能大幅減少對人類和地球的危害。
糧食安全已刻不容緩,全球各國須做出行動
身為報告的主編和主要作者,挪威氣候變化與森林倡議主席Per Pharo發布了《糧食與土地利用聯盟的全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提出的10個轉型包括(但不限於)保護和恢複自然和氣候、投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推廣多元化和健康的飲食、減少浪費和振興農村經濟等。
當前,全球麵臨著可持續性的挑戰——雖然目前全球的糧食和土地能夠在養活現有人口的同時提供足夠的營養與合理的飲食,但是糧食和土地利用係統約排放了全球30%的溫室氣體,是森林和其他自然棲息地被破壞的首要原因。Per Pharo感慨道:“在糧食生產和環境保護之間沒有係統性的權衡——即使全球人口增加,也有足夠的土地來提供營養,同時能保護和恢複自然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更高質量、更具包容性的發展。”《報告》呼籲,要采取集體行動,釋放高質量糧食和土地利用係統的潛力,包括通過政策改革、國家主導的行動和公眾的參與來支持關鍵的轉型。
圖2 世界資源研究所(美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方莉
盡管目前全球已有很多關於糧食安全方麵的解決方案,但規模仍需擴大。“通過阻止和逆轉森林及其他自然生態係統的破壞進程,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淡水和海洋的健康和生產力,人們可以不必再侵占自然,也能實現健康和發展。事實上,人們能夠從農業中節約15億公頃的土地。”Per Pharo如是說道。
現如今,全球各國的發展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如果按照原本的經濟發展方向,最終生態環境將被大肆破壞,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也會變得千瘡百孔。因此,急需尋找到人與環境及經濟發展方麵的平衡點,即找到一種方式在包括糧食、世界杯賽程預測、環境等多個方麵保持平衡的政治決策。雖然這一行為極具挑戰,但全球各國都有義務讓世界變得更好。
“雖然《報告》具有全球性,但是其內容涉及到具體國家,當然也包括中國。”糧食和土地使用聯盟中國和印度項目協調員顧惜思表示,“中國已經在糧食和土地利用的許多領域,包括生態保護、造林、扶貧等方麵取得了巨大進步,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14億人口。但中國同時也麵臨著氣候變化、缺水、棲息地喪失、土地退化和肥胖率升高等眾多挑戰。此外,食品浪費也是中國乃至全球麵臨的巨大問題,而FOLU可以為以上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同時,作為一個全球性組織,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FOLU,因此我們可以幫助中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自身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希望在接下來的合作中,FOLU能夠同世界各國一起改變食品和糧食的利用方式。”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辦公室首席代表方莉博士說:“這份開創性的《報告》闡明了相關糧食和土地利用係統的轉型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中國可以且應該采取行動,力爭成為該領域的創新領導者,為了健康的中國,也為了健康的地球做出努力。”
從實際出發,探索報告可行之處
《報告》發布之後,中國農業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吳文良,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履約技術中心處處長楊禮榮,斯德哥爾摩應變與發展中心學科主任Fabrice DeClerck,新希望集團首席品牌官兼黨委書記安峰山,以及分享收獲農場創始人石嫣分別對《報告》進行了評價。
圖3 糧食和土地利用的十大關鍵轉型
“從十八大到十九大,‘轉型’一直是我國發展的關鍵詞,”吳文良表示,“十大轉型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聯係,同時也具有真正的國際視野。我個人認為,如果能夠做到十大轉型中的3個,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可持續發展,故各國領導人有必要了解這一《報告》。”楊禮榮說道:“《報告》的編寫團隊參考了許多資料,尤其是將國際公約中相關的目標與願景考慮在內,並給出了定量化數據,這對於各方理解《報告》內容很有幫助。雖然糧食安全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方麵,但是通過該《報告》,我看到了中國對糧食與土地利用係統的研究方向。”Fabrice DeClerck發言說:“閱讀《報告》時,我在考慮如何界定食品的界限,其一方麵要有利於人體健康,另一方麵則要製定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紅線。因為人們不光要保證世界杯賽程預測、糧食安全,還要實現氣候安全和環境安全,所以為了實現這種綜合性安全,各部門之間要打破交流隔閡。針對氣候、糧食、營養和環境之間的平衡問題,其一需要製定全球目標,其二則需各國製定實現目標的本國路線,並以此打破領域之間及政策製定的分割界限。”
人類所生存的環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和諧生態圈,但是現有的生活方式和發展速度已逐漸趨於環境的臨界線,所以必須對土地和資源利用方式進行革命性變革。安峰山誠懇地說道:“《報告》提出的十大轉型給出了關於探索糧食和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解決方案,即通過給人類提供更多、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減少糧食和土地的浪費與損失,以及資源更加合理的配置與利用等來保護自然環境與生態係統,並以此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永續發展,可謂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看到《報告》後,石嫣感慨萬千,她表示:“10年前談到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多側重於農業的生產方式變革,但現在更多地是談論係統性問題。由於不同國家的製度有所差異,所以我認為接下來可以在製度創新和政策創新方麵做更進一步的探討。”
預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00億,供給如此眾多的人口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更加高效地利用土地以及大幅提升糧食生產效率。從土地、糧食生產到糧食消費及回收等等,《報告》中談論的議題十分廣泛,也給與會人員以眾多啟發,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產生學術研究成果應用於國家規劃之中的案例。
關於報告:
《更好的增長:糧食和土地利用的十大關鍵轉型》在2019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土地報告》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係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報告》及其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作了最新的分析。報告中的10個關鍵轉型涵蓋4個主題:健康飲食(有營養的食物)、高產和再生農業、保護和恢複自然、健康和富饒的海洋(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蛋白質供應多元化、減少食物損失和浪費、建立本地循環和聯係(更廣泛的選擇和供應)、數字革命、改善農村升級、性別和人口(人人都有機會)。
關於糧食和土地利用聯盟:
糧食和土地利用聯盟成立於2017年,由眾多誌願投身於對糧食生產消費及土地利用方式進行轉型的機構和個人組成,誌在共同守護人類、自然和氣候。聯盟支持基於科學的解決方案,推動形成關於實現宏偉整體目標所麵臨的挑戰和機會的共識,並與糧食、農業、生物多樣性、土地和能源聯盟(FABLE)合作,基於其在20多個國家的工作基礎,建立可持續糧食和土地利用係統長期有效發展所需的數據和模型基礎設施。
聯盟的中國平台於2019年開始運行,將支持國內外加強生態保護、改善健康、可持續性和鄉村繁榮。
聯盟全球核心合作夥伴包括:非洲綠色革命聯盟(AGRA)、斯德哥爾摩糧食論壇(EAT)、全球營養改善聯盟(GAIN)、國際應用係統分析研究所(IIASA)、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SYSTMEIQ、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和世界資源研究所(W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