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汁與清汁中澱粉含量的變化對成品糖的影響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澱粉對稀碘液有顯色反應,觀察煉糖工段澱粉含量的變化。實驗表明:在板框過濾過程中能除去76%~99%的澱粉,剩餘一部分澱粉在清汁中受熱濃縮,在煮糖結晶過程中留在晶粒中,而成品糖澱粉在30mg/kg~40mg/kg之間。
關鍵詞:澱粉;過濾;清汁
澱粉是一種多糖,在甘蔗的生長過程中它和蔗糖作為貯備成分存在於甘蔗的莖和葉子中,澱粉的含量同甘蔗的品種和成熟度密切相關[1]。在蔗汁中澱粉以顆粒狀態存在,過濾澄清過程中能除去大部分,僅有少量的澱粉受熱糊化溶解於糖漿中,在結晶過程中被留在晶粒中,剩餘部分在糖蜜中[2]。本廠采用碳酸法澄清,在低溫下進行碳酸飽充加灰和過濾,此時澱粉尚未糊化,能夠絕大部分或完全除去[3]。
國內製糖業對澱粉的關注比較晚,以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澱粉含量的檢測上,但並沒有引起製糖企業的重視,他們往往因為成品糖澱粉含量低,即使除去也不能帶來效益,從而限製了除去澱粉技術的發展。隨著飲料品牌的層出不窮,競爭的不斷加大,提高產品質量是每個企業的未來目標。國內的碳酸飲料對白砂糖中的澱粉含量有嚴格標準,因為澱粉在酸性條件下,會產生一種白色沉澱,形似棉絮漂浮在瓶底,對飲品的質量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Liuzzo等對從絮凝蔗糖中分離的絮凝物做了深入研究,指出澱粉類物質的存在可能是引起絮凝的最直接原因[5]。隨後國內外都有人研究澱粉對絮凝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澱粉含量越高絮凝越嚴重。因此,降低成品糖的澱粉含量,滿足大部分客戶需求,是國內糖業的發展趨勢。
本文是對本企業的化糖混合汁、清汁、精糖漿、綿白糖和優級、一級白砂糖中澱粉含量進行檢測,已全麵了解不同階段澱粉含量的變化,主要考查板框過濾脫除情況對成品糖澱粉含量的影響。
實驗部分
原理。將液體蔗汁按錘度折算成固體進行實驗:取定量的固體糖或蔗糖汁,加入稀碘液顯色後用光度計測量澱粉含量。
主要儀器與試劑。天平,50ml比色管,可見分光光度計(T6新悅),移液槍。稀碘液。
試驗方法。(1)藥品配製:稱取5.5g碘、11g碘化鉀,用適量蒸餾水完全溶解定容到250ml,放入棕色瓶內貯存。取15ml貯備液,加入8g碘化鉀,加蒸餾水定容至500ml,置於棕色瓶內貯存,製成標準稀碘液。(2)工作曲線的繪製:稱取分析純蔗糖試劑12.5g於50ml比色管中,加入適量蒸餾水溶解,再加入標準稀碘液4ml,定容到50ml,做空白。在相同蔗糖溶液中分別加入不同體積的可溶性澱粉溶液,再加入4ml標準稀碘液,定容到50ml,測定其吸光度,繪製工作曲線。得線性方程,R2=1說明在此濃度範圍內,工作曲線線性良好。(3)樣品澱粉含量的測定:準備12個50ml的比色管,取生產過程中化糖混合汁、清汁及精糖漿,測定其錘度(BX),用公式,折算出需要稱取的重量,而固體綿白糖、優級及一級白砂糖直接稱取12.5g。每個樣品分別稱取兩份,先加入適量的蒸餾水溶解、搖勻,其中一個加入配製好的標準稀碘液4ml,再定容到50ml,另一個直接加蒸餾水定容到50ml做空白,搖勻,濾紙過濾。及時在580mm波長下測定吸光度(OD值),計算出澱粉含量。
結果與分析
表1中是本廠幾個不同階段的澱粉含量(每個數據都是當天兩次試驗的平均值)。從數據來看,混合汁澱粉含量並不穩定,因為它由不同地區原糖和不合格成品糖按不同比例混合,再加入A或者B再等。混合汁經過板框過濾後,大分子澱粉被濾泥和濾布截住,澱粉含量明顯下降。過濾後的清汁含有極少的澱粉,受熱濃縮後精糖漿澱粉有小幅度上升,在結晶過程部分澱粉進入蔗糖晶體,隨著煮糖係數的後移逐步升高。三種成品糖的澱粉在30~40mg/kg之間。
結論
對本廠不同階段的澱粉進行分析發現,在板框過濾階段能除去76%~99% 的澱粉,僅有少部分澱粉進入精糖漿。半成品糖漿澱粉含量對成品糖澱粉含量影響不大,隨著精糖漿澱粉含量增大,並沒有導致成品糖澱粉隨之增大的規律,而是穩定在30mg/kg~40mg/kg之間。
參考文獻
[1]黃立新,楊鬆青.白砂糖中微量澱粉的測定[J].甘蔗糖業.1998,(3):6-6
[2]陳駿佳,班甲,胡雪梅.蔗汁與糖漿中澱粉含量測定的新方法研究.甘蔗糖業.2011,(03):30-32
[3]霍漢鎮.現代製糖化學與工藝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4]王蘇,張景彬,孫澤森,張飛龍.變性澱粉對酸性乳飲料稠度和穩定性的影響[J].中國乳品工業.2018,46(3)
[5]賀衛華.碳酸飲料的絮凝沉澱[J].食品工業:2005(5)
郭靖 陳婷婷 苗洋
中糧糖業遼寧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