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發布

產品質量管理6大忌諱

2017-12-01 11:46:03 來源: 食品580

為什麼品管部門老被上頭批評?如何做好產品質量管理?多數品管都在煩惱這個問題。
產品質量管理不僅是品管部門的工作,企業需要將質量管理工作“分配”到其他部門,讓各部門配合貫徹“質量”精神。
 
下麵收集整理了質量管理幾大禁忌,看看你在工作中遇到過幾條?
 
1 忌言行不一
 
“ 言”是指相關文件或作業指導書的規定,“行”是指員工的執行。
 
產品關鍵控製點、特性或管製的參數要寫入作業指導書中,即“應該做到的要寫到”;接下來就是“行”,上層到底層如果不認真落實則違反了“寫到要做到”這一準則。而在非關鍵過程中,“言行不一”的錯誤通常體現為:沒必要寫的卻寫了,寫了又沒落實或沒辦法落實,這樣是不對的。
 
避免這種問題的發生,一方麵要端正執行者的觀念,不斷強調,嚴格按照標準書的要求作業,避免重複發生問題;另一方麵,標準書的製訂單位也應該根據實際不斷檢討和完善,使之更利於指導作業,預防品質問題的發生。
 
2 忌隻做不記
 
主要指人員在工作過程中不注意記錄和保存“原始記錄”。這樣做也許一兩天沒什麼問題,可以憑著記憶去處理一些問題,但一個星期或一個月過去後很難再回憶起,至於做的好壞程度就更加無法判定。後續內外部審核時也都會檢查到原始記錄表,到時候再“補救”出現紕漏的幾率更大。
 
所謂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工藝要完善,企業要進步,需要借鑒以前的經驗持續改善檢討。沒有了這些記錄,要去談借鑒、談檢討、談改善、談品質就缺乏基礎,隻能是空談和形式。
 
3 忌用行政命令代替操作標準
 
是指用行政指令代替已有的操作標準,源於某些負責人對工作操作標準概念理解不夠。甚至領導“一言堂”的命令來取代已有規定:“就這樣了,我說了還不能算?” 。有時以片麵的事實作為基礎、因個案的成功得出結論,因此認為該結論、規定之正確性。
 
於是員工們很惶恐,此事辦起來不太妥——與操作規定不符,但迫於主管的壓力隻好照做。之後麵臨問題時,員工就會開始振振有詞:“這些規定太爛,束縛了我們的運作”。
 
這種行為會使品質體係運作日趨困難,最終導致品質體係的“名存實亡 ”。 發生這樣的錯誤一方麵與組織文化或工作習慣有關;另一方麵是本身對事物的認知有限。
 
正確的作法是:作為主管應為下屬樹立標準式作業的榜樣,協助部門有序開展工作,定期進行不合理處的檢討與修訂。如此品質係統的作業才會進入良性循環。
 
4 忌隨意“開工”
 
主要是指隨便改變機器操作程式,沒有定期校正機器設備的參數。其結果是:因機器設備參數改變未被發現,生產後才發現不對勁,造成產品品質的波動,破壞生產過程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行為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a.來自主管人員的錯誤示範;
b.該員或其身邊同事類似錯誤沒有得到主管的及時糾正;
c.作業者對相關程式不了解或認識不清。
 
5 忌對品質講前提
 
對品質講前提的現象通常發生在組織麵臨交貨壓力或產品俏銷時,認為“反正現在客戶等著要我們的產品,品質放鬆一點不會有問題”。可怕也就可怕在這裏,正因為我們的產品銷量很好,有很多客戶在食用,發生品質問題我們也許不知,但客戶卻很清楚。這就等於在為公司做負麵宣傳,賣得越多影響也越壞,真出問題召回都來不及,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不論在什麼時候,對品質談條件都是不合適的。
 
6 忌品質就是品管的事,概念模糊
 
例如,發生產品質量問題,很多主管喜歡用“品質問題”來模糊的描述它,導致品質保證部門的人去窮折騰,而相關部門甚至連配合都懶得動。如果我們能弄清品質概念,學會用“出處”來為問題命名,如供應商問題、製造問題、設計問題等等,有助於避免“品質保證部門的人員常被責成去解決一些非他們所能控製的問題”。
 
概念模糊除影響工作效率外,更是真實原因的幫凶。一旦發生品質問題,很多人都會認為是品管部門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對品質無知的表現。
 
從產品的品質來說,產品的實現過程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換句話說,企業產品的品質,從開發立案,到產品設計審查、驗證,製程設計、驗證,到量試,大量生產,甚至於采購,任何一個地方或個人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產品的品質。也因此有人這樣說:產品是設計出來的,是製造出來的,是采購出來的……
 
應該:
每項工作怎樣做都規定得很明確具體,便於檢查,真正做到了事事有人負責、有章可依、有據可查; 
發生事情,很清楚應該由誰來處理,不至互相扯皮; 
主管注意避免錯誤暗示及適當向員工釋疑,端正觀念;
組織提供必要的訓練,拓寬員工的知識麵;個人則要積極參訓。
 
所以,要做好品管的工作,企業一定要走向全員品管,包括供應商一齊來參與和重視,這樣品質才會做得好。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