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對蔬菜中維生素B1、B2、C含量的影響

2017-08-16 14:07:43 來源:

□ 黃玲 李飛妍 湯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
    摘 要: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炒對蔬菜中維生素B1、B2、C含量的影響,為家庭合理食用蔬菜,更好地攝入維生素提供科學依據。此方法模擬家庭蔬菜烹調過程,采用炒的方法分別對6種蔬菜(西蘭花、番茄、椰菜、胡蘿卜、菠菜、菜心)進行處理,以烹調至可食用狀態為標準,然後測定蔬菜鮮樣及炒後熟樣中各維生素的含量,並比較炒後樣品的維生素保存率,其中維生素B1、B2采用微量熒光法,維生素C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結果顯示,6種蔬菜經炒處理後,維生素B1、B2、C保存率分別為19.4%~74.1%、39.3%~85.8%、30.7%~86.1%。經炒處理後熟樣的維生素保存率,維生素B1、維生素B2均以西蘭花最高,胡蘿卜最低;維生素C以菜心最高,胡蘿卜最低。其中炒西蘭花、炒番茄與其對應鮮樣中維生素B2含量相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其它炒後樣品與鮮樣中維生素B1、B2、C含量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0.01<P<0.05)或極顯著差異(P<0.01)。結論,經炒處理後蔬菜中維生素B1、B2、C含量均有下降,維生素B2的損失率小於維生素B1。蔬菜炒前的清洗方法和時間長短、炒的時間長短,炒的過程中是否加水炒等對維生素B1、B2、C的保存率有影響。
    關鍵詞:蔬菜 維生素B1 維生素B2 維生素C 炒
1 引言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細胞生長和正常代謝所必需的一類營養素,也是最易在烹調中損失變性的一類營養素[1-4]。通常,維生素中又以水溶性維生素(Vit)B1、B2、C最易在食物加熱烹調時損失。其中維生素B1也稱硫胺素,以輔酶的形式參與體內營養物質的分解代謝和能量代謝,還能影響某些神經遞質的合成和代謝,可預防和治療腳氣病;維生素B2又稱核黃素,參與體內生物氧化與能量代謝及維生素B6和煙酸的代謝等,長期缺乏可導致兒童的生長遲緩及輕中度缺鐵性貧血;維生素C也稱抗壞血酸,是機體內一種很強的抗氧化劑,同時可作為羥化過程底物和酶的輔因子,缺乏維生素C可引起壞血病[5-8]。食用水果和蔬菜是日常人們攝取維生素的重要途徑。水果多數可以直接生食,因此維生素C的損失率一般很少,但蔬菜多習慣於經過一定的烹調加工後食用。在烹調過程中,蔬菜中的維生素含量均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失。本次研究探索了炒的烹調方法對6種蔬菜維生素B1、B2、C含量的影響,為家庭合理食用蔬菜,更好地攝入維生素提供科學依據。
2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與儀器
    2.1.1 材料
    實驗選取餐桌上常見的、有代表性的時令蔬菜,購自廣州市東駿廣場的百佳超市,蔬菜包括:西蘭花、番茄、椰菜、胡蘿卜、菠菜、菜心。將所購市售新鮮蔬菜在較完整狀態下用自來水洗淨,然後用紙巾吸幹水分,取可食部分切割,混勻後隨機分成2等份,每份按蔬菜種類不同取130~500g,1份留作鮮樣,1份作烹調用。具體操作見表1。
    2.1.2 主要儀器和試劑
    F96熒光分光光度計(上海棱光技術有限公司);Waters Model 1706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Waters公司)。
    2.2 測定方法[9]
    從鮮樣及經炒處理後的熟樣中按測定份量所需抽取3份平行樣分別測定其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的含量,取平均值。
    2.2.1 維生素B1測定:采用微量熒光法測定。儀器條件如下:F96熒光分光光度計,激發波長365nm,熒光波長435nm。維生素B1標準購自SIGMA公司。
    2.2.2 維生素B2測定:采用微量熒光法測定。儀器條件如下:激發波長440nm,熒光波長525nm。維生素B2標準購自SIGMA公司。
    2.2.3 維生素C測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儀器條件如下:預柱:ultrasphere ODS 10μm,4mm×4.5cm;分析柱:ultrasphere ODS 5μm,4.6mm×25cm;流動相:5mmol/L磷酸二氫鈉(用磷酸調其pH值至2.5),於臨用前超聲脫氣;紫外檢測器波長:245nm;流速:1.0mL/min。
    2.3 數據處理
    以Excel 2003建立數據庫,SPSS 13.0軟件包采用方差檢驗進行統計分析,各組數據用x±s表示。
3 結果
    3.1 6種蔬菜經炒處理前後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
   的含量
    6種蔬菜經炒處理前後維生素B1、B2、C的平均含量(mg/100g)和保存率(%)[10]分別見表2、表3、表4,炒後蔬菜各維生素保存率比較見圖1。實驗表明,6種蔬菜均含有維生素B1、B2、C,經炒處理後熟樣的維生素保存率,維生素B1、B2均以西蘭花最高,胡蘿卜最低;維生素C以菜心最高,胡蘿卜最低。
    3.2 炒對蔬菜中維生素B1、B2、C含量的影響
    對6種蔬菜經過炒的烹調方法處理後測定其維生素B1、B2、C含量,結果分別見表2、表3、表4;炒後蔬菜中各維生素保存率比較見圖1。可以看出,蔬菜經炒處理後,維生素B1、B2、C保存率分別為19.4%~74.1%、39.3%~85.8%、30.7%~86.1%。從統計分析看,6種蔬菜炒後,維生素B1的保存率與鮮樣相比,番茄具有顯著性差異,其它5種蔬菜有極顯著差異。維生素B2的保存率與鮮樣相比,西蘭花、番茄無顯著性差異,椰菜有顯著性差異,胡蘿卜、菠菜、菜心有極顯著差異。維生素C的保存率與鮮樣相比,6種蔬菜均具有極顯著差異。說明炒對蔬菜的維生素B1、B2、C的保存率存在較大的影響,且不同蔬菜炒後各種維生素保存率存在較大差異,除受烹調環境(炒所用時間、加入水和油的量等)影響外,還可能與維生素在這些蔬菜中的存在狀態有關。如胡蘿卜中各種維生素保存率均為最低,主要原因包括炒前有過水處理,其炒的時間最長,炒時有加水,以及胡蘿卜本身結構使其維生素容易被破壞等。

4 結論
    4.1 經炒處理後蔬菜中維生素B1、B2、C的含量均有下降,這與維生素的固有理化性質有關。維生素B1、B2、C均屬於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2的損失率小於維生素B1,在西蘭花、番茄等酸性食物中還比較穩定,但在中性尤其是堿性食物如胡蘿卜或環境中對熱很敏感[11],與維生素B1相比,維生素B2對熱較穩定[12],維生素C對熱的穩定性較差[13-15]
    4.2 為減少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B2、C)在蔬菜炒的加工過程中的損耗,盡量保存蔬菜的維生素營養,應先洗後切,縮短清洗時間,不擠菜汁,切後盡快烹調,炒時采用急火快炒以減少加熱時間,加水炒時菜汁要保留。適當采用勾芡掛糊、添加食醋等方法對減少水溶性維生素的破壞損失也有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洪靜,楊月欣.食品加工、烹調中的維生素損失[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3,30(4):221-222.
[2] 趙明.食物烹飪加工中維生素的損失與保護[J].黑龍江科學,2015,6(11):152-152.
[3] 富梅紅.淺議食物原料在烹飪過程中維生素的損失及防止措施[J].世界杯赛程预测 導刊,2015(6):113-114.
[4] 李芳,路興花,龐林江等.烹飪方式對芹菜和番茄品質的影響[J].食品工業科技,2014,35(23):356-359.
[5] 吳坤主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第5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6] 朱誌偉.壞血病的克星—維生素C[J].大學化學,2010(b04):66-68.
[7] 楊建輝.維生素C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5):434-437.
[8] 車秀琴.維生素C與人體健康[J].科學之友,2013(1):112-113.
[9] 實用食物營養成分分析手冊[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10] 沈湘,趙洪靜,楊晶明.烹調對蔬菜中煙酸含量的影響[J].中國食品衛生雜誌,2005,17(4):309-311.
[11] 艾華,高竹琦.壓力鍋與普通鍋烹飪食物對維生素B1,B2,C影響的對比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1995,11(1):27-28.
[12] 葛可佑.中國營養師培訓教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13] 丁健樺,饒火瑜,王興祥.HPLC法初步研究維生素C的穩定性[J].食品工業,2004(1),44-45.
[14] 李華.維生素C穩定性研究[J].食品科學,1989,10(9):3-5.
[15] 李豔霞, 李俐俐, 謝建平. 加工條件對蔬菜中維生素C穩定性的影響[J]. 湖北農業科學, 2013, 52(14): 3388-3390.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