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4 17:53:15 來源:
增香劑,又稱香味增強劑,是指能顯著增強或改善食品原有香味的物質。在香精香料工業中,為了調香需要,常加入增香劑,以增強香精香氣的強度,降低成本,使香氣更協調、豐富、柔和、逼真。食用香精通常分為甜味香精(如草莓、蘋果、桃等)和鹹味香精(如辛香料香精、肉類香精)。
肉類香精是食用香精香料工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肉類香精增香劑可分為以下6類:
(1)食用香料單體:麥芽酚、乙基麥芽酚、呋喃酮、糠基硫醇、2-巰基-3-呋喃硫醇、雙(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甲基環戊烯醇酮(MCP)等;
(2)鮮味劑:穀氨酸鈉(MSG)、肌苷酸鈉(IMP)、鳥苷酸鈉(GMP)、肌苷酸鈉+鳥苷酸鈉(I+G)、琥珀酸單鈉(MSS)、琥珀酸二鈉(DSS)等;
(3)天然精油及其調和香精:如芝麻油、芝麻香精及某些辛香料精油、樹脂或調和香精;
(4)美拉德反應中生成的增香劑:如醛或酮與半胱氨酸在反應中生成的極微量的硫化氫;
(5)其他天然香精香料:如在牛肉香精中加入少量的豬肉、雞肉香精,而在豬肉香精中加入少量的雞肉、牛肉香精等;(6)新型調味料。
肉類香精增香劑的特點
用量少,增香效果顯著;增香劑本身不一定呈現香氣,也不會改變其他香氣物質的結構和組成,但它能改變人的生理功能,即加強對人的嗅覺神經的刺激,提高和改善嗅細胞的敏感性,強化香氣信息的傳遞;
通過顯著的增香作用,降低其他呈香物質的用量,或減少香精最終的添加量,從而降低成本;有些增香劑不僅具有增香作用,而且具有很好的調香效果,這種增香劑可使香精協調、柔和、豐富、留香時間長;
有些增香劑具有特殊的分子結構,在加工工藝中還可與其他物質反應,產生其他香氣物質,如呋喃酮、MCP等;增香劑的使用量對香氣有影響,有些增香劑在大量使用時也不會影響香精整體香氣,如麥芽酚、乙基麥芽酚等,而有些香料使用過量時則會呈現不愉快的氣味,如糠基硫醇、MCP等;
因增香劑之間具有協同增效作用,故常搭配使用。
食用香料單體類增香劑
兩者都是廣譜增香劑,在對一些肉類香精的GC/MS分析中發現,相當一部分肉類香精中添加了麥芽或乙基麥芽酚,添加量1%—20%(這裏指占香精中香料的質量比,不包括溶劑)。
麥芽酚,商品名為味酚、巴拉酮、考巴靈,化學名為2-甲基焦袂康酸,有類似焦香奶油糖的特殊香氣,也被描述為焦糖香氣,易揮發,於93℃升華,天然品存在於炒麥芽、鬆針、菊苣中。
乙基麥芽酚,化學名為2-乙基焦袂康酸,具有持久的焦糖和水果香氣,味甚甜,稀溶液呈甜的果香味。
兩者都溶於水、乙醇和丙二醇(PG),在使用時要注意以下四點:
(1)兩者都含酚羥基,與鐵容器接觸會顯紅色,因此忌用鐵製容器。
(2)在酸性條件下增香效果好,在堿性條件下則由於酚羥基解離而降低效果。
(3)乙基麥芽酚增香作用約為麥芽酚的3—8倍,使用前者時可降低用量。
(4)如與I+G、MSG、MCP等增香劑搭配使用,可增強效果。
MCP,化學名為3-甲基-1,2-環戊烯二酮或3-甲基-2-羥基-2-環戊烯-1-酮,為白色或淺黃色結晶性粉末,具有槭樹和獨活草似的香氣,亦被描述為焦糖香氣,在一些肉類香精中檢測出了它的存在。MCP具有和麥芽酚、乙基麥芽酚相似的增香性,但用量不宜過多。在高溫加熱條件下,MCP還會開環與其他香氣物質反應,產生獨特的肉類香味。
糠基硫醇又稱咖啡硫醇、2-呋喃基甲硫醇。高濃度時具有非常不愉快的硫臭味,稀釋時呈咖啡香味和肉香。一些大公司生產的1%糠基硫醇產品具有強烈的肉香、烤肉香(也像牛肉香),不具有咖啡香。對一些肉味香精的GC/MS分析,檢測出糠基硫醇以微量存在,許多論文亦對糠基硫醇的作用給予肯定,並建議微量添加。在實際使用中,先將糠基硫醇稀釋成1%的質量分數,再以微量添加至肉味香精中。
呋喃酮化學名為2,5-二甲基-4-羥基-3(2H)-呋喃酮,是一種食品香味料、增香劑、增效劑,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發現存在於新鮮菠蘿和牛肉湯中,故又稱為菠蘿酮。呋喃酮具有天然菠蘿、草莓樣香氣,也有描述為焦甜香,具有明顯的增香、增甜效果,可使香味更加圓和、豐滿,並具有屏蔽、掩蓋不愉快味道的功能。在增香和屏蔽不愉快氣味方麵,一份呋喃酮相當於5.5—6份乙基麥芽酚、16—20份麥芽酚。在對一些肉味香精的GC/MS分析中,檢測出了呋喃酮的存在,其比例可高達香精中香料比例的5%。另一方麵,呋喃酮也是肉味香精的香味前體化合物,可與半胱氨酸、胱氨酸、硫化銨等物質發生反應產生肉香物質,並產生極微量的硫化氫。研究表明,在雞肉香精中加入呋喃酮,可明顯增加口味的豐滿度和平衡度,增強燒烤風味等;在牛肉香精中加入呋喃酮,增香、增味效果顯著,香味的平滑性及可口性顯著增加,使肉味更豐滿,多汁感和肉汁感更強。
具有顯著增香調香作用的香料單體有:2-甲基-3-呋喃硫醇、雙(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2-甲基-3-甲硫基呋喃、2-甲基-3-四氫呋喃硫醇等。這幾種增香劑具有肉味、烤肉味等風味,但由於成本較高,隻能極微量地使用。
鮮味劑類增香劑
MSG即味精,又稱為L-穀氨酸鈉、麩氨酸鈉。MSG基本上無氣味,有鮮味、甜味和鹹味,味覺閾值為0.014%。MSG作用於舌的前端和兩顎,具有極強的鮮味直衝感和先覺感,鮮味比較單調,鮮味功效體現在中感覺之前,鮮味來得快,去得也快。MSG和IMP、GMP、I+G具有協同增效作用。MSG+IMP以0.05克/升的質量濃度,當MSG∶IMP=1∶1時,鮮味達到最大強度;MSG和IMP兩者的混合物中,IMP質量分數從零增加至50%,鮮味強度呈凸拋物線形增加;IMP的質量分數從50%增至100%,鮮味強度呈凸拋物線形降低。MSG常與I+G混合以生產強力味精,99%的MSG+1%的I+G可以增鮮2倍,98%的MSG+2%的I+G可以增鮮3.5倍;96%的MSG+4%的I+G可以增鮮5倍。在肉味香精的增香應用方麵,MSG常與I+G配合使用。
IMP、GMP大量存在於牛肉、豬肉、雞肉等畜禽產品及沙丁魚、鰻魚、白斑狗魚、香魚等海產品中。IMP、GMP具有強烈的鮮味,GMP的鮮味強度約為IMP的3倍以上,在商業上通常采用兩者的混合物(即I+G,IMP和GMP各占50%)。MSG、IMP、GMP、I+G能使肉味香精的肉味更加強烈、完善,增強和改善了肉味感、持續性和濃厚感。
MSS、DSS兩者都具有鮮味和特殊的貝類滋味,故商業上又稱為幹貝素,是貝類(如蜆肉、牡蠣、螺肉、幹貝、鮑魚、蛤蜊等)鮮味的主要成分,可用作海鮮味香精的增香劑。兩者同MSG協同使用具有增效作用。
天然精油或其調和香精增香劑
最常用的精油是芝麻油,未經焙炒的芝麻其香氣成分很少,僅含10多種醛類(如戊醛、己醛、庚醛、糠醛、5甲基糠醛等)、幾種酚類(苯酚、愈創木酚等)及10多種其他香氣物質,但芝麻經過焙炒以後,其香氣成分和數量都大大增加,包括烴類、醇類、醛類、酮類、酸類、呋喃類、酚類、內酯類、吡嗪類、吡咯類、吡啶類、惡唑類、腈類、噻唑類、噻吩類、硫醇及硫化物等17類共208種香氣物質。從焙炒芝麻中提取的芝麻油香氣強烈,增香性好。如要在水質香精中加入芝麻油,則需首先將芝麻油乳化,否則加入後會發生脂肪上浮現象,影響香精的外觀和品質。在一些市售的調和油或色拉油中,也常加入芝麻油進行增香,提高了產品附加值。除了使用天然芝麻油外,也可使用芝麻油香精。天然芝麻油香氣不夠強烈或品質不穩定時,可通過調香途徑解決。
為降低肉味香精的成本,提高其強度、豐滿度、協調性等,有必要加入肉味香精增香劑。但並非每一種增香劑都可應用於肉味香精,一般來說,MSG、I+G、呋喃酮、麥芽酚和乙基麥芽酚適用於各種肉味香精,MSS、DSS適用於海鮮味香精,芝麻油則適用於豬肉、牛肉、火腿、烤肉等類型的香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