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9 11:14:20 來源: 新華網
中國奶業協會最新數據令人尷尬——目前我國牛奶產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乳品進口量占比卻接近我國乳品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一。消費者“海外背奶”緣何不斷?國產奶何時能放心飲用?中國人喝中國奶還需跨過幾道坎?
消費者“海外背奶”為哪般
丁先生的選擇代表了當下相當一部分消費者的心理。盡管一些國家對嬰幼兒奶粉實施限購政策,甚至要查“出生證”,但我國一線城市的很多年輕父母依然在想方設法尋求海外代購,各種乳品的海淘依然火爆。
雖然我國是牛奶產量大國,但同時卻又是乳類進口大國。中國奶業協會提供的統計顯示,目前在我國市場上每天銷售牛奶2億多斤。每年進口的乳粉和乳製品折合成牛奶約為1200萬噸,約占到全國奶類消費量的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後,“洋奶”進口量增加明顯。數據顯示,我國進口奶粉從2008年的14萬噸激增至2014年的105萬噸,6年增長7倍多。而在中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中,外國品牌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消費者為何熱衷‘海外背奶’?主要還是三聚氰胺事件之後,消費者對‘國奶’質量信心依然不足。”對此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對中國奶業造成了全麵、係統的衝擊,表現在消費者身上,就是對國產奶的不信任,時至今日不能消除。”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說。
曆經7年“冰河期”“國奶”質量是否有提升
“我以前買過進口常溫奶,一盒250毫升的進口奶大約七八元錢,現在長期喝還是買三元、光明等品牌的低溫奶,因為知道是農墾品牌,有自有奶源,而且一盒兩元多錢也承受得起。”北京市民賈女士說。
時至今日,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已有7年,民族乳業走過漫長的“冰河期”。不過,種種跡象顯示,三聚氰胺事件後,中國奶業拉開了全麵轉型的序幕,國產乳製品不斷獲得國際認可,消費者對國產奶認可度有所提升,“冰河”有望“解凍”。
“目前國內規模化牧場養殖比例接近50%,比7年前大幅提升,行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國內一些大型乳業集團的奶品質量,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以說,現在是三聚氰胺事件後我國奶業發展的最好時期。”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係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說。
記者了解到,現代牧業的液態奶、飛鶴乳業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今年獲得了世界食品品質評鑒大會金獎,君樂寶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則通過了全球世界杯赛程预测 標準(BRC)A+認證。君樂寶在天貓去年“雙11”和今年“618”活動中,實現了國產奶粉銷售量首次超越國外品牌。
“從質量安全的指標上看,我國乳品一些指標並不比歐美低,從乳蛋白含量上看,我國牛奶多數都大於3.0%,和發達國家牛奶相似。”原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說。
據王丁棉介紹,三聚氰胺事件以來,國家對乳業的監管大大加強,農業部從2009年開始連續7年實施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規模牧場生鮮乳菌落總數17.3萬個/毫升,個別企業低於2萬個/毫升,大大高於歐盟50萬個/毫升的標準。
仍需跨過質量、成本門檻
專家指出,雖然國內奶製品整體質量有所好轉,但依然存有安全隱患。讓更多中國人喝上中國奶,需要跨越質量、成本等多道門檻。
“質量是奶業的生命線。要通過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製度,最嚴肅的問責,確保乳品質量安全。”王丁棉表示。
記者了解到,為在“洋奶”包圍中尋求突破,國產牛奶品牌狠抓質量關,自救圖強。現代牧業推進自種自養自產自銷的產業鏈一體化,實現各環節零距離的無縫鏈接,做到2小時內完成從原奶擠出到加工成品;蒙牛精選牧場奶建立“可追溯+”戰略,成為全球乳製品行業率先應用“一包一碼”技術實現精準追溯;伊利、光明、新希望等諸多乳企則加快海外優質奶源布局步伐。
其次,要推動規模化經營,降低成本,促進國產牛奶價格的合理回歸。
“在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