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4 11:12:04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這是一則正能量的2022世界杯预选赛最新排名 ,農村電商布局得以完成後,農副產品與市場之間的梗阻被打通,各方自得其利、喜上眉梢。在“互聯網+”的概念下,農業“觸網”當然是大勢所趨。事實上,電商巨頭們在中國農村的“暗戰”早已開始。阿裏巴巴去年宣布“千縣萬村”計劃,在3~5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京東也明確表示電商業務向農村市場的下沉和相關的物流布局,是其今年的重要戰略之一。
不過,佐證“清遠雞”因網絡而暢銷的例子,卻讓人百感交集。清農電商成立於2014年11月6日,5天後恰逢“雙11”到來,清農電商當天在網上一天共賣出了857萬隻清遠雞。然而,2014年“雙11”賣的857萬隻“清遠雞”,截至目前隻供應了不到30%,還有差不多70%沒供貨。“還要6個月的時間我們才能把“雙11”那800多萬隻雞全部交完。”換句話說,2014年“雙11”賣出去的“清遠雞”,可能要到2015年九十月份才能發貨賣完。
能把清遠雞做成期貨來賣,這當然是一種本事。但如果從消費心理與市場規律來看,恐怕還是有幾個問題需要考量:
第一,這數百萬“清遠雞”的預訂客戶,是否在下單前完全清楚延期發貨的現實?最晚要到將近一年後才能吃上訂單裏的“清遠雞”,這種事實上的饑餓營銷,有沒有尊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了然電商交易快捷方便的要義嗎?或者說,這種營銷在新鮮感消失後,具有多大的可持續性?
第二,據說地方的目標“是2018年後每年銷售3億隻清遠雞”。3億隻清遠雞是個什麼概念?據清遠市雞協相關數據統計:近些年清遠市清遠雞每年的出欄量大概在4500萬隻至5000萬隻,這意味著未來3年,清遠市清遠雞的出欄量,必須實現爆發式地數倍增長,才能滿足清農電商的需求量。養殖規模擴大五六倍,短短兩三年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對於養殖戶來說,風險收益率該怎麼算呢?
“清遠雞”插上電商的翅膀,自然可以山雞變鳳凰。不過,還是要記住兩點:市場總是瞬息萬變的,而地域性農產品雖然具有一定意義上的不可替代性,但終究缺乏消費剛性。電商的優勢,在於短平快,為一隻雞等半年,也許並不是長久之態勢。更何況,這些年,沈陽萬噸胡蘿卜滯銷,海南萬畝黃瓜無人問津……各種穀賤傷農的例子不勝枚舉。訂單農業邏輯上說是安全的,不過,就像銀行存款儲蓄一樣,終究隻是風險係數較低而已,不存在絕對零風險的概念。
賣雞不容易,農業“觸網”更要遵循市場規律。反正有一點是肯定的,要是早知道“雙11”的“清遠雞”還要發貨大半年,不信就做個調查,看看還有多少鐵杆粉絲會“無雞不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