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8 15:39:45 來源: 新京報
歐盟牛奶生產配額製於4月1日正式取消了,這是歐盟最後一個計劃控製領域,意味著歐盟農業完全開放進入市場經濟。奶製品是食品行業的基礎產品,通過提高奶製品的附加值及開發功能性食品,牛奶業有成為歐盟又一經濟支柱的潛力。
由於中國、印度、南非、巴西等新型經濟體大多是人口眾多,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產品自給能力差,歐洲作為高效農牧業發達國家,可以成為新興經濟體高品質農產品提供者。不過,歐洲選擇的時機似乎不對。當前國際原奶價格處於曆史低位,放開生產配額恐會造成歐盟內部各國價格競爭並傷及奶農。
堅定歐洲放開的信心恰巧來自中國。中國加快了自貿區建立,並加大與整個歐洲自貿協定進程。歐洲人也認為,未來中歐貿易將是世界貿易最重要的部分,歐洲將從中獲得巨額紅利。這一點,可以從最近歐洲爭先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得到佐證。
歐洲牛奶配額放開帶給中國的直接挑戰有三:一是產品及原奶價格優勢明顯,歐洲遍地是一百多塊人民幣的大品牌奶粉,讓媽媽們欣喜若狂;二是品牌優勢明顯,特別在當前中國消費者任性地迷戀海外乳品,而歐洲又是現代乳業的發源地,從牛奶、奶酪到配方奶粉,上百年的企業和品牌比比皆是;三是歐洲在乳品加工工藝、新品研發等領域具備較強實力,乳產業非常成熟,上下遊緊密銜接,抵抗風險能力很強。
在差距麵前,可以預期的是,隨著歐洲生產配額放開及中歐自由貿易的開展,越來越多的進口奶、進口奶粉將低價湧入國內市場,一方麵摧毀乳業傳統的價格體係,一方麵侵蝕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偌大的中國市場,消費能力又很強,加上人民幣未來預期升值,歐洲人恨不得把每一滴牛奶都變成附加值高的產品送到中國來。
盡管擁有較大優勢,牛奶配額放開後,歐洲乳品要想全麵登陸中國市場也非易事。因為國內企業牢牢控製著渠道,緊跟渠道升級的方向,國外企業要想在中國市場落地,難度不小。再者,在乳品快消費的今天,熱銷乳品品類更新頻繁,隻有本土企業能夠及時把握信息,迅速捕捉到需求變化規律。相比較,國外企業無論從消費市場把握,還是生產線改裝等都遠不如國內快,伊利、蒙牛每年都有幾十種單品等著上線。在渠道建設上,國內企業更是加快步伐,線上、專營等渠道跟進鋪開。而中國在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同時,未來也必將加大技術門檻限製,保證優質乳品進入國內。
無論歐洲配額放開,還是美國乳品全麵登陸,國際融合下的中國乳業麵臨破繭重生:
首先,在歐洲乳品競爭的重壓下,國內乳企才會“窮則思變”,加快產業升級轉型。以奶牛養殖為例,目前國內規模化牧場養殖成本高,造成原奶價格高於歐洲,牧場平均收購價比歐洲主要國家原奶價格高30%-40%。隨著中國規模化養殖配套產業體係的發展,養殖成本大幅下降將是必然趨勢,屆時與歐洲在奶源的成本差距將不複存在。
其次,歐洲與中國貿易關係加深,不僅讓國內消費者獲得實惠,也為中國乳業歐洲投資擴張提供便利。相互融合的結果,就是讓國內企業迅速縮小與歐洲乳企的差距。伊利、光明、三元的戰略是“走出去”,蒙牛、貝因美的戰略是“引進來”,短期可減少中外乳品貿易摩擦,長期推動企業具備國際競爭實力。
繼新西蘭之後,中國乳業資本下一個海外擴張的方向將在歐洲,而且規模更大。企業不僅看中歐洲是現代乳業發源地,擁有成熟的產品和品牌,未來更看中的是中歐全麵貿易帶來的政策、規模等紅利,爭取在世界乳品資源的配置和控製上掌握主動。
因此,對歐洲乳品生產配額放開不必過於悲觀。在當前發展下,一是建議乳企加快在歐洲的投資和布局,政府給予貸款、保險、谘詢、安保等方麵支持;二是政府主導,企業加快低溫乳業產業的快速發展;三是加快乳品生產、包裝、儲運等標準重新修訂,減少漏洞,提升國內乳品品質和安全;四是圍繞乳品價格下降趨勢,企業加快新型商業模式和渠道構建,實現線上、線下統一。
長期來看,低溫化和服務化將是未來中國乳企製勝的兩大“法寶”。推動低溫乳品的發展,打造專業的儲、運、銷冷鏈渠道,構建新渠道壁壘。在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嬰幼兒奶粉方麵,降低奶粉價格的同時,通過服務化提升附加值,不僅有助於縮小與進口奶粉價格差距,而且可幫助恢複消費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