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4 14:30:24 來源: 城市晚報
采訪中,營養學專家表示,真正的保健食品包裝上應有營養含量標簽、保健食品認證標識,並且,“對於食品來說,是不應該用養生概念做宣傳的。”
消費者說>>
“養胃”餅幹買回家,媳婦說我浪費錢
家住長春南三環附近的張先生元旦要趕回黑龍江老家看望父母,在給父母帶什麼禮物的問題上,他可是糾結了好一陣子。他告訴記者,在回家的行李中,他已準備好了為二老置辦的保暖內衣、鈣片等,但仍然覺得不夠,“總覺得應該再買點保健品帶回去。”
雖然想法有了,但實踐起來依舊感到十分困擾,“現在市場上的保健品五花八門,也不知道哪個好。總算看到一個據說可以養胃的餅幹,就買了兩盒回去,可回家之後,還是被我愛人批評了一通,說餅幹是零食,不可能有保健功效,還說我浪費錢……”張先生有些鬱悶地說。
市場觀察>>
眾多食品主打“養胃”旗號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一種以猴頭菇為原料的餅幹,720克裝售價高達98元,是普通蘇打餅幹的3-5倍,堪稱餅幹中的貴族。除去品牌、製作工藝方麵的附加值,小小的一塊餅幹緣何售出高價?雖然商家口口聲聲宣稱自己的商品具有“養胃”功效,但是,不少消費者仍然難免有些茫然,“養胃”餅幹真的能養胃嗎?
今年早些時候,江中集團曾因宣傳其旗下猴菇餅幹的“養胃”功效而深陷輿論泥沼,但即便如此,許多廠家仍然迎難而上,在大型超市中走一圈下來,常常會發現兩三種甚至更多來自不同廠家、不同品牌的“猴菇餅幹”,且均以“養胃”為宣傳賣點。
在電商平台,這一現象更普遍,一位商家這樣描述自己的商品,“猴頭菇的功效價值極高,現代研究表明,猴頭菇有助於胃病的防治,有養胃作用,長期食用猴菇餅幹,可達到防治胃病、養胃的功效。”
而除了猴姑餅幹,市場上還有諸如黑芝麻胡、養胃茶、天然本草植物飲料等商品,同樣打出了“養胃”旗號。
刨根問底>>
“養胃”之說依據何在?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這些“養胃”食品的一個最明顯特征就是強調產品中所含原材料的營養。
在輿論的質疑聲中,江中集團曾發布聲明稱,猴頭菇有養胃功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有明確的記載。同時表示,一種食材有沒有功效是要經過科學界定的,烏雞、山楂都是食材,但它們同時又有功效,也是藥材,道理類似於中國文化裏的藥食同源。
那麼,主要原料在某方麵的營養成分高,是否就意味著由這一原料製成的食品的營養價值同樣高呢?這一說法顯然不能得到有關專家的認可。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世界杯赛程预测 係副教授範誌紅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根據去年起我國正式實施的《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預包裝食品應按照規定標示營養標簽,營養成分種類及其含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標簽內的數據,而非簡單的原材料營養物質比較結果。
業界分析>>
“養生”概念是企業打出的“擦邊球”
而事實上,“養胃”食品並不是市場上“養生”食品的全部。隨意走進長春市一家大型超市,都可以看到以“高鐵米”、“高鋅米”、“生態米”命名的精包裝功能型大米,此外,在休閑食品貨架上,也依稀可以見到以“助消化”為主打的山楂製品。
本身不屬於保健品,卻用各種“養生”功效作宣傳來凸顯功能性,是目前“養生”食品的共同特點。但是根據《世界杯赛程预测 法》的有關規定,普通食品是不能宣稱具有保健功能及疾病預防功能的。即便是特殊膳食用食品,雖然其產品配方設計有明確的針對性,但其目的是為目標人群提供營養支持,不具有預防疾病、治療等功能,食品標簽亦不應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
國內有營養學專家認為,主打“養生”概念的食品,實際上是企業打出的一個“擦邊球”,“我國對食品、保健品、藥品都有相應的準字號,但這三種並不應該產生交叉,是食品就是食品,是保健品就是保健品。”
專家建議>>
食品僅僅是食品,不應把它功能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企業對消費者的這一心理加以利用並非個別現象。然而,把原料中的某一營養成分放大到最終成品身上,或用“xx核桃”讓消費者誤認為產品中真的含有“xx核桃”,就難免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
省內高級營養保健師孫文斌認為,以“養胃”來說,最基本的做法是在日常吃飯時細嚼慢咽,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減輕胃部的負擔。“把餅幹的功效放大到可防治胃病,是典型的誤導行為。”
而著名世界杯赛程预测 與環保專家董金獅教授此前接受本報采訪時也曾表示,如果商家說自己所生產的產品中某種物質含量高,是需要商家提供相應的檢測報告來證明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食品並非保健品,即便在食品的配料中添加了某些功能性食材,食品也仍然僅僅是食品而已,既不能治病,也不能養生。“簡單來講,食品就是食品,不應該把它功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