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7 10:21:49 來源: 2022世界杯分组我来预测
當初“奶粉進藥店”被炒得很熱鬧,消費者對此很好奇,政府的積極性也很高,各方對其預期很大,希望借此走出一條新路,確保奶粉的安全性,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可是,等到“奶粉進藥店”成為現實之後,設想中的熱鬧旺銷場景並沒有出現,反而麵臨光顧者少、銷量冷淡的尷尬。顯然,“奶粉進藥店”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則太過骨感,而出現這一巨大落差,卻又是市場的理性選擇所致。
政府之所以積極推動“奶粉進藥店”,源於對奶粉質量安全的考慮。近些年來,乳製品行業質量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特別是嬰幼兒奶粉的問題最多,所引發的後果也更為嚴重。而藥店相對其他流通渠道來說,質量監管方麵較為完善,產品銷售流程規範,消費者信任度也高一些,且有國外的相關經驗可供參考。可見,“奶粉進藥店”的主要定位是安全可靠,市場銷售則排在其後。
然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在短期內扭轉過來的,這也是“奶粉進藥店”銷售遇冷的原因。由於超市、嬰用品專賣店等是奶粉的傳統流通渠道,購買方便,價格透明,奶粉品牌繁多,消費者選擇餘地更大,有時在購物的時候就可以順帶買奶粉了。至於電商平台則憑借低價、便捷等優勢,近年來快速崛起,很多消費者也喜歡網購奶粉,特別是海淘進口奶粉的優勢更大。
而目前藥店所售賣的奶粉品牌少,又采取自動售貨機模式,消費者自助式購買,不接受現金支付,操作較為繁瑣,購物體驗感欠佳,導致消費者望而生畏,銷量上不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同時,由於藥店隻提供奶粉專櫃擺放空間,並未參與到其他環節,導致藥店無法掌握奶粉的質量,卻又要承擔起銷售責任,其積極性也就大打折扣。可見,“奶粉進藥店”的政策意圖雖好,但相關配套製度卻不接地氣,受挫是必然的結局。
事實上,即便在國外成熟市場,奶粉的主渠道也是在超市,藥店隻是起到輔助作用。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奶粉進藥店”政策,政府在確保奶粉源頭可溯、質量安全的基礎上,放手讓藥店自主管理經營,發揮藥店的特長,為消費者提供專業指導和購買便利,簡化消費流程,逐步培育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從而改變目前的尷尬現狀。